今天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高爵位诸侯国为什么结局都不怎么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之后,为了管理庞大周王朝的领土,也为了犒赏追随自己的功臣,采取了分封诸侯的策略。以至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并起,直到秦国西出函谷,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强大诸侯的实际爵位其实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国家反而在后世的争霸中只能任人攻伐。
赢在起跑线上的公爵诸侯国
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别是天子、公、侯、伯、子、男。虽然很多强大的诸侯都会被称为“公”,比如齐桓公和秦穆公,但事实上“公”只是对他们的尊称,齐国的爵位只是侯爵,秦国更是只有伯爵之位。平时这样称呼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正式场合下,遵循礼制的周朝还是会明确称齐桓公和秦穆公为齐侯、秦伯。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之中,爵位最高的便是齐国的侯爵之位,爵位较低的楚国仅仅只是子爵。周朝采用分封制的本意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希望靠着血缘关系来让藩王保护周王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被分封为公爵的诸侯大多与周王室有着血缘关系,封地大多处于中原,土地肥沃,富庶程度在所有诸侯里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靠近周王朝的都城洛邑,方便拱卫王室。
八个公爵诸侯国
如周初享有最高爵位公爵的诸侯只有八个,分别是焦国,祝国,蓟国,陈国,杞国,宋国,虞国,西虢国。这八大公爵封地基本都在如今的河南、山东一带,只有蓟国在现在北京一带。这样一来,一方面公爵可以凭借富庶的封地快速发展,威慑其他诸侯,另一方面靠近都城洛邑,王室可以随时监管这几个最强的诸侯。在分封初期,天下局势确实如同周武王预料的那样,几位公爵凭借富庶的土地成为强大诸侯。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也随之而来
中原富庶,分封的诸侯也最多,小小的土地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诸侯。随着国力提升,公爵们扩张的野心也随之而来,但当他们想要迈出对外扩张的脚步时,却发现放眼望去,国土四面都已经被人占据,其中不乏和自己同级别的强大国家,扩张的第一步就被堵死在家国口了。无法扩张领地,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怎么能成为大国?
和中原的群雄相比,被分封在偏远地区的秦、楚、齐、晋等国家大多爵位都比较低,得到的土地也不够好,但位于边境的他们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秦国最开始想要向东扩张,去中原肥沃的土地分一杯羹,结果被自己东边同样强大的晋国挡住,在晋国身上吃了几次亏后,秦国转头向西边进发,不但打下了川蜀之地,还西进千里,驱逐西戎,奠定了霸主之基。
这些边境诸侯不但可以往边境之外扩张,而且周边的诸侯大多不强。与秦国类似,晋国发现中原诸侯不好惹之后,转而向戎狄等外族扩张,同时清扫周边实力弱小的小国,吞并了十多个国家,令无数小国臣服。发展壮大之后,晋国立刻掉过头来,假道灭虢,一口气吞并了虞、虢两大公爵的封土。与秦、晋类似,楚国占据南方,齐国占据东方,直接避开了中原众的诸侯,向其他方向发展。
高处不胜寒,“成在起跑线,败也败在起跑线”
结果中原的公爵们困在自己的领土上望着别国土地流口水,那些原本偏远的小诸侯却已经通过对外扩张发展壮大,成为足以争霸天下的强国。一步慢步步慢,发展落后的中原诸侯却占据了开发程度更高的中原,周边壮大的低爵位诸侯自然垂涎不已,开始吞并中国的高爵位的中原诸侯,到了战国时期,分封初期的八大公爵基本已经消亡,仅剩下宋国一个公爵国。
当然中原地区毕竟占据了富庶的优势,只要励精图治,未必不能诞生强大的诸侯,比如宋国。在初期,宋国凭借富庶的土地快速发展,迅速成为周边诸侯中的大国,春秋时期宋襄公四次伐齐,战国的宋康公更是连续击败了七雄中的齐国、魏国和楚国,夺取了大片土地。但这时候,中原地区的另一个问题又暴露出来了,那就是地势过于平坦,无险可守。
春秋末年宋国的境遇
若是以经济角度来看,平原地区在农业生产上有极大的地理优势,可若是从军事角度来看,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根本经不起战火的摧残。宋康公大败齐楚魏等强国,可是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有重重险关可以阻拦宋国的军队,一有机会就能随时夺回失去的土地,但对于宋国来说,广袤的平原根本挡不住其他国家的进犯,齐、楚、魏三国直接联合出手,一举攻下宋国都城,灭掉了宋国。
与宋国类似,战国七雄中的魏国也是因此而衰败。在三家分晋后,魏坐拥繁华富庶之地,魏武卒也是名震天下的强军,却困于中原,被周边其他强国阻挡,想要扩张就必须与其他国家交战,但平坦的中原难以驻守,在连绵的战火中一点点损耗国力,最终不复曾经的辉煌。而秦国占据函谷之险,虽然多次与东方六国大战,却凭借地利保障国土不失,一代代积蓄国力,终于奋六世之余烈,一举扫平天下,可见地缘优势的重要。
秦灭六国
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分封之初,高爵位的诸侯大多得到了中原的肥沃土地,但中原的诸侯众多,封国林立,很难对外扩张,无法夺取其他国家的资源来壮大自己。而低爵位的诸侯虽然大多只能得到条件较差的边疆之地,却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等到这些低爵位的诸侯扩张土地成为霸主后,中原的高爵位诸侯又因为无险可守而遭到战火摧残,逐渐被那些霸主吞并。综上所述,导致这些高爵位诸侯争霸失败的影响因素中,地理条件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少年中国说》的事情,真的非常的重要了,很多人估计都听说过,也有很多人估计会和那个音乐搞混淆了,那么这个少年中国说全文的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这个注音版本呢?下面小编将要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
2020-03-20炎帝和妻子(赤水氏的女儿听訞)《山海经》第18卷《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先
2020-03-20最近小编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诗句,那就是蛤蟆本是痴情种,敢为红颜惹恶人,这一看就只是其中的一句话,那么这一句的全诗又是什么呢?蛤蟆本是痴情种敢为红颜惹恶人的一句又是什么呢?蛤蟆本是痴情种敢为红颜惹恶人全文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2020-03-20最近很多人对这个什么是河西走廊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那么很多人要问了,到底什么是河西走廊呢?为何说这个核心走廊这么重要呢?这个问题也非常的有意思,值得讨论,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就继续往下看,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期待你的加入哦。
2020-03-20旱船是什么活动?旱船起源于唐代天宝年间,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旱船是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
2020-03-20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