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味虽佳,但一口讨人厌的蒜味却挥之不去、尴尬持久。如何吃蒜不留味,成了人们追求美食道路上的一大困扰。下面星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人们想尽办法清除嘴里的蒜味,殊不知味道已经进入血液,蔓延全身。大蒜女孩/男孩只能懊悔在约会前贪一时嘴快,吃了太多的蒜。
早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古罗马时代,大蒜就很受欢迎。不过那时的大蒜更多的是作为药品或祭祀品。人们敬畏大蒜,认为它能驱除邪魔、包治百病。当时的农民甚至用大蒜汁涂抹牛角,意在保护耕作的牛免受邪魔侵袭。患上感冒、咳嗽等疾病时,他们也常用大蒜入药服用。
大蒜花苞
西汉时期,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蒜,于是它开始在我国大江南北的餐桌上频繁出现。尤其北方人对蒜的喜爱超乎寻常,桌上常备几瓣蒜是最起码的用餐准则。1844年,人们从大蒜里提取出了大蒜素。这就是大蒜中辛辣味道的来源。
释放出刺激气味的大蒜素其实是大蒜本身的防御手段。原本白白胖胖的大蒜并没有味道,但就在掰开、捣碎的瞬间,一股熟悉的气味迎面而来。或者直接把蒜扔进嘴里咀嚼,这股气味甚至有上头的感觉。大蒜素就在大蒜破碎的时候释放。蒜味实在让人欢喜也让人愁,而人们还发掘出大蒜素具有抑菌作用。
2011年,甲型流感席卷全国多个城市,当时的大蒜就受到了哄抢。被冠以杀菌健康食物的大蒜,也在调味品的行列中久负盛名。于是当时人们大量购买大蒜企图以此预防病毒,大蒜价格也一路暴涨。实际上,大蒜素虽有杀菌功效,但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极少。
1公斤大蒜中只有0.08克的大蒜素,要想媲美青霉素的杀菌效果,一天需要吃下7.5公斤的大蒜才足够。也就是说,大蒜的杀菌作用约等于没有。所以还是把大蒜当作调味品,不要给它强加治病之效才好。
不过,即便吃蒜一时爽,蒜味该除还得除,除蒜味可就是个大难题了。人们大多知道蒜味难除,而蒜味有多么根深蒂固却鲜为人知。
1936年,《美国医学会会刊》报道了一位患者的案例。这位患者不能口服食物,于是护士通过饲管给他喂食大蒜汁。然而,由始至终没有经过口腔的大蒜,却也形成蒜味气流,在他的一呼一吸间持续释放。
更无辜的是一位婴儿。他的母亲刚吃过大蒜,带着浓烈的蒜味口气完成了分娩。而刚出生的婴儿嘴里也散发出了蒜味。
这讨人厌的气味如恶魔般萦绕在每一个“吃蒜者”周围,如同在胸前挂上一块写着大蒜口气罪状的木板。可是明明没有吃蒜,为何还是无辜成了蒜味发射源。你以为蒜味只停留在口腔里?其实它早已深入人体的血液中。这时任凭千方百计去除口气,它还是会经过鼻孔呼吸释放出来。
经过捣碎、咀嚼等外力破坏大蒜细胞,酶催化释放出大蒜素。这就是自己认为迷人、别人感到窒息的独特大蒜气味。这气味来自于二烯丙基硫化物的各种不同化合物。在消化系统的逐层工作中,化合物得到逐步细化分解。
但这大部分的硫化物只是小喽啰,真正的大BOSS还有更厉害的杀手锏。到达胃部后,胃液进一步分解大蒜中的化合物,味道也越来越浓烈。就在这时,一种叫做烯丙基甲基硫醚(AMS)小分子物质被分解出来。接着AMS凭借“小巧”的分子量轻易穿过胃粘膜,进入活动范围更广的血液中。
这是大蒜中唯一一种能进入血液的成分,但只此一种就足以让蒜味萦绕全身。血液流通范围广,搭上这趟顺风车的AMS也就疯狂扩散,随处“下车”。从嘴里散发的蒜味最多只持续24小时,借助外物去除还能将时间缩得更短。但“驰骋”血液的AMS居无定所,时而溜进肺循环里,参与到呼吸作用中。
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这时从嘴里、鼻腔里呼出的气体中就含有AMS,刷再多次牙也无法去除口气。蒜味随着一呼一吸的更迭释放而出,最终缓慢散尽。于是蒜味才如此持久难除,让人对大蒜又爱又恨。所以要真正去除蒜味,还得从源头解决这四处“游荡”的AMS。
为了享用蒜味美食而不留下气味,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比如饭后用薄荷味的牙膏清洁口腔。但这类物理方法显然没有作用,于是人们转而寻找其他食物遮盖口气。比如嚼口香糖、吃柠檬、喝牛奶……但蒜味的顽固和持久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人们不断寻找能抵消蒜味的食物,测评无数。经过许多对比测试,人们惊奇地发现苹果、生菜、薄荷等食物竟然有除蒜味的妙用。原来这类物质都含有酚类化合物,这才是化解蒜味的必杀技。
酚类化合物会与AMS这类硫化物结合,结合后分子的体积变大,小分子的优势荡然无存。于是被制服的AMS无法再混进肺循环中,气味自然就除去了。
人们苦恼于吃蒜后的臭味,但臭味的来源却也有妙用。同时不仅人类不喜欢蒜味,人们讨厌的蚊子也总是不愿意靠近大蒜素。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成了朋友,大蒜也被用作驱蚊神器。生活小能手们发掘出各种各样释放大蒜素驱蚊的方法。比如把大蒜切碎,放进剪开口的口罩中,倒入适量风油精,再把开口扎紧。这就成了功效强劲的驱蚊利器。
新鲜生蒜捣碎后产生的硫化氢也是臭味来源之一。这种气体不仅散发出刺激气味,还有毒。但从大蒜中释放硫化氢的量少,反而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而经过烹煮或晒干的大蒜却并不产生硫化氢,也就没有此功效。
大蒜集人们的食用喜爱与气味厌弃于一身。于是在人类的智慧之下,兼顾美味与剔除难闻气味也不再是难题。由此或许还能开创出许多为了悄然除味而研发的美味菜肴。毕竟蒜蓉生菜也是一道不错的菜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少年中国说》的事情,真的非常的重要了,很多人估计都听说过,也有很多人估计会和那个音乐搞混淆了,那么这个少年中国说全文的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这个注音版本呢?下面小编将要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
2021-04-02炎帝和妻子(赤水氏的女儿听訞)《山海经》第18卷《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先
2021-04-02最近小编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诗句,那就是蛤蟆本是痴情种,敢为红颜惹恶人,这一看就只是其中的一句话,那么这一句的全诗又是什么呢?蛤蟆本是痴情种敢为红颜惹恶人的一句又是什么呢?蛤蟆本是痴情种敢为红颜惹恶人全文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2021-04-02最近很多人对这个什么是河西走廊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那么很多人要问了,到底什么是河西走廊呢?为何说这个核心走廊这么重要呢?这个问题也非常的有意思,值得讨论,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就继续往下看,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期待你的加入哦。
2021-04-02旱船是什么活动?旱船起源于唐代天宝年间,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旱船是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
2021-04-02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