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TOP星球历史网,为您展示全球历史知识 / 清朝 / 三国 / 明朝 / 唐朝 / 汉朝 / 古代 / 宋朝 / 曹操 / 诸葛亮 / 刘备
logo
您的当前位置:TOP星球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战国和氏璧下落之谜:何时失传又流向何方?

战国和氏璧下落之谜:何时失传又流向何方?

时间:2016-12-22 15:36:31来源:网络阅读:257

  春秋战国时期,“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那么和氏璧为什么价值连城的原因是什么呢? 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和氏璧

  图片来源于网络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首先和氏璧其文化价值相对较高,东周时楚国人最先发现,先后历经了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等,最终人称和氏璧。所以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边记载在赵国得到楚国和氏璧后,秦王愿意拿十五城去换,最后留下了完璧归赵的故事,这里和氏璧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过了和氏璧本身了,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其次历史价值对研究战国时期有很大帮助。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其中经历的朝代有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隋朝,唐及五代,唐末失踪于历史。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藏,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各诸侯国之间上演了一场场你争我夺的历史剧。但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一大疑案。  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今天的人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  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QRh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TOP星球历史网标签: 和氏璧,和氏璧下落之谜 上一篇: 未解之谜:干将莫邪铸剑真的是用活人吗? 下一篇: 火烧赤壁的真相:五千木船究竟是谁烧的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看剧学史 / 华夏历史 / 世界历史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