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星空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永贞革新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西凉伎一刺封疆之臣也》......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这便是安史之乱后唐朝边防的真实写照。其实不仅是边防中心的转移,唐朝的经济水平和繁荣程度也大打折扣,已不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往昔盛况。面对颓势,唐顺宗有意革除弊政,一展帝王宏伟抱负。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场“贞元革新”仅历时几个月便破产了,只留下一个令人悲叹的“二王八司马”的结局。想知道其中缘由吗?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天宝十载(751),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一人专制三道,掌握军队15万以上,控制了今东北、华北、山西广大地区。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759) 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763) ,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惨遭破坏,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百姓穷困不堪,唐朝也因此元气大伤。此外,战乱使得边防空虚,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侵扰内地。为了平定叛乱,大量边防军被调往内地,边疆失去重军把守,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一带悉数被蚕食。由此可见,这安史之乱不仅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控制力量,就连关中的安全也失去保障。唐朝统一局势被打破,中央集权日益衰弱,藩镇割据势力不断扩大,战乱四起,国家生灵涂炭。
面对形势走低的大唐,如何振兴朝纲,挽救颓势,成为了上至文人士大夫,下至寻常百姓家的责任与使命。彼时少年得志、年轻气盛的刘禹锡与柳宗元,亦是怀抱着“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壮志步入庙堂之中,渴望为家国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我们都知道,这表面风光无限的仕途之路,却处处暗藏危机,暗礁和湍流不断,一个不小心便可能坠入万劫不复深渊。
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若人人皆贪生怕死,这个国家也难再有光明之时。因此,明知前路艰难的刘柳二人,依旧秉承除弊革新之志,在“二王”的扶持下一路青云直上,为革旧迎新出谋划策。然而这官场如战场,当“二王刘柳”四人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悄悄朝他们席卷而来。那么他们将遭遇怎样的朝堂官场风波,这次事件又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巨变呢?
革除弊政是时势所趋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号,唐顺宗正式继位。但在同年八月,唐顺宗下诏内禅。实际上他的在位时间非常短,不到七个月,具体来说,是不到一百九十天。不过你可别小看这七个月。但凡仔细研究过唐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七个月在唐代历史上可不同寻常。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问题愈发突出。其一,藩镇割据。唐代后期,部分藩镇在自由发展中,长期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势力不断壮大,割据一方。其割据的主要特征是节度使子承父业,自主任命官吏,无需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不过在小Z看来,这样的管辖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央的压力,但在无形中壮大了地方的势力。在独立运营管理的状态下,地方藩镇同时享有经济独立权和军权,所以一旦势力过大,就会给中央形成一种对抗的局势。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朝纲稳定。
《旧唐书》卷一四三《李怀仙传》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其二,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物,宦官专权产生于两个因素:一则是外朝文官集团壮大,会威胁皇帝地位。无法信任文官的帝王,会更倾向于宠信常年侍奉在自己身边的宦官。其二,皇帝个人权力与文官集团权力处于相互牵制的状态。如果皇帝想要一人独揽大权,就必须得培养自己的力量。在文官不可信的前提下,宦官就成了最佳的人选。所以,对于这宦官专政现象,白寿彝曾这样说:
“一般来说, 在皇帝勤于政事, 积极有为的时候, 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 在政治腐败, 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 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于政, 甚至左右政局。”
综上所述,中唐存在的政治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只不过这安史之乱一爆发,才给了这些腐朽在内里的问题找到了一个豁口。其实,对于这些问题,身为储君的李诵也不是不清楚。但奈何当时的他也只是一位太子,非一国之君,他自然不能发动革新,大力整改国家政治问题。现如今,李诵当了皇帝,他自然要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拯救百姓与水火之中。因此,唐顺宗继位后,首先就在人事上做了一个大变动,是啥呢?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唐顺宗一继位,就非常倚重“二王刘柳”四个人。而这“刘柳 ”便是刘禹锡、刘宗元。“二王”则为王叔文和王伾。尤其是“二王”这两个人特别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二王”的极力推荐和引用,“刘柳”二人的仕途必然还得多走些弯路。那么这“二王”两人是如何得到唐顺宗重用的呢?
《旧唐书王叔文传》王叔文者,越州山阴人也。以棋待诏,粗知书,好言理道。德宗令直东宫。太子尝与侍读论政道,因言宫市之弊,太子曰:“寡人见上,当极言之。”诸 生称赞其美,叔文独无言。罢坐,太子谓叔文曰:“向论宫市,君独无言何也”?叔文曰:“皇太子之事上也,视膳问安之外,不合辄预外事。”太子谢之曰:“苟无先生,安得闻此言?”由是重之。
原来,当年唐顺宗还是太子的时候,“二王”两人就在东宫服侍他。在古代,能侍奉在储君身边的,自然都不是平庸之辈。那么这“二王”的特长是啥呢?就王叔文来说吧,他精通棋艺,一切风雅之好皆能露上两手。而太子对棋又十分痴迷,所以王叔文也算是投其所好了。不过,你要是觉得单靠精通棋艺,就能得到太子赏识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叔文不仅棋下的好,他这个人头脑也非常灵活,逻辑清晰、眼光敏锐、考虑问题全面且深刻,常常能把当时社会问题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太子,并为他参谋做军师。所以太子不出门,便能知晓天下事。如今李诵当上皇帝,于情于理,王叔文的待遇都不会差。
《旧唐书王伾传》王伾,杭州人。始为翰林侍书待诏,累迁至正议大夫、殿中丞、皇太子侍书。顺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依前翰林待诏。
那么王伾是谁呢?王伾也是太子李诵身边的一位侍臣。此人擅长书法,写的一手好字。而唐顺宗对书法很是痴迷,因此他一有空就找王伾交流书法心得,对王伾也是十分的重视了。所以说,这“二王”两人在李诵当皇帝之前,就深受太子宠信。因此,李诵一即位,就立即对人事制度进行大变革,而后起用自己最宠信的“二王”两人。
《旧唐书·王叔文传》叔文初入翰林,自苏州司功为起居郎,俄兼充度支、盐铁副使,数月,转尚书户部侍郎,领使、学士如故。王伾,杭州人。始为翰林侍书待诏,累迁至正议大夫、殿中丞、皇太子侍书。顺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依前翰林待诏。
王叔文先是担任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而后一路平步青云,官至户部侍郎。而王伾则担任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自从“二王”在朝堂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后,便着手把刘禹锡与柳宗元引入宫中。尤其是王叔文,非常欣赏刘禹锡的才华和气节,对其评价非常高。在他眼中,刘禹锡的个人能力与水平堪当宰相,所以王叔文便把刘禹锡当成宰相候选人来培养。
密结当代知名之士而欲侥幸速进者,与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定为死交。
在当时,“二王刘柳”便是整个朝堂权力的中枢。在唐顺宗的支持之下,“二王刘柳”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大至军政要务,小至皇室宗亲琐事,他们四人基本上都可以直接做决断。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疑惑,为何这四人的权力如此大?
其实,除了这四人素来与唐顺宗交好之外,小Z认为,他们能拥有如此绝对权力,还少不了一个客观原因:唐顺宗无法身体力行,只能找人代为执权。稍微留意一下唐史,我们不难发现,唐顺宗身体素来羸弱,常年需以药调理身体。更糟糕的是,在唐顺宗当皇帝前四个月,他就中风了,基本上丧失了语言和自理能力,瘫痪在床。所以,你说这样一个说话不利索,腿脚不方便的人,他如何能管理好一个国家呢?因此,放权代行,是最佳之举。
这“二王刘柳”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深受老百姓欢迎。但历朝历代的改革,素来阻力极大。“二王刘柳”四人推出的改革,削弱了保守派的力量,分解了宦官权力,打破“宦官专权”的局面,立即引起了地方藩镇和内官的警觉。眼见着这革新活动要逐渐普及全国,危及自身发展,地方藩镇立即与宦官联手,反对“二王刘柳”集团势力,最后他们赢了。
贞元二十一年的八月份,唐顺宗宣布“内禅”,将皇位传给内定的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其实,不管是谁上台,只要你能够为百姓谋福祉自然都是好的。然而这唐宪宗一上台,就立马拉拢藩镇与宦官,完全颠倒了唐顺宗的政治方向,瞬间把这一场“永贞革新”终止了。此外,唐宪宗还下令处分参与革新的一众朋党,比如赐死王叔文,贬庶王伾(后因病而亡)。柳宗元、刘禹锡及其他参与的一干人等,皆被贬庶至边远荒凉之地,去当司马。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六日,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伾不久死于贬所,叔文翌年亦被赐死。
小结:其实,对于这个结局,小Z并不意外,怎么说呢?其一,“二王刘柳”这一中枢权力集团内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更有甚者,还利用权力之便收受贿赂,大肆发泄私欲。所以你说,这样的一个权力集团如何能担纲革新大任?其二,革新之政缺乏弹。在反击宦官之时,王叔文任命范希朝为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以谋夺被宦官掌握的军权。但同所有书生气过重、缺乏深谋远虑的前辈一样,王叔文太过于冒进,妄图以一招釜底抽薪夺权,反而打草惊蛇,引发宦官警觉。
但这上述种种,并非压死王叔文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根本所在。小Z以为,真正给了他致命一击的还是宦官拥立李纯为太子一事。太子一立,形势彻底扭转,王叔文集团内部开始出现裂痕。韦执谊见王叔文并非干大事的料,便不再对他唯命是从,甚至与他发生争执。在如此特殊时刻,王叔文想的不是团结人心、共同致力革新,反而是随便找了一个借口,斩杀韦执谊等离心者,寒了众人的心。所以这“二王刘柳”集团分崩离析,便有据可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虽然没有明说过,但通过“你不知道的陈皮阿四的50个秘密”就能猜出,陈文锦是陈皮阿四的女儿。因为在陈文锦出生的那天,陈皮阿四手忙脚乱,应该是特别紧张。还有陈文锦母亲下葬的那天,陈皮阿四把自己关在屋内整整一个月,行为十分反常。从这些举动就能推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陈皮会对陈文锦那么好,还教她武
2021-07-01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话说有人说这个年轻人啊不能总是去寺庙啊,这样的话小编也听说了不少了,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啊,这背后还是有很多故事的呀,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能经常性的去施庙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2021-07-01说到蝙蝠大家应该知道的还是异常的恐怖的,最近很多人说了其实有的时候还是会被蝙蝠咬的,一些地方蝙蝠会不小心就飞到家里面了,所以很多人都问了,这个蝙蝠被咬了有感觉吗?还有蝙蝠咬完后的牙齿印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
2021-07-01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原始人的事情,很多人也都发现了,那就是原始人到底是怎么去怀孕和生孩子的呢?也就是说他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一起来分析分析。
2021-07-01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圆周率非常的感兴趣,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圆周率好像非常的诡异啊,其实小编没怎么听说过诡异了,但是仔细的一分析竟然发现了一些其中的秘密了,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说圆周率的诡异现象吧,看看圆周率3.14的诡异秘密可怕之处到底在什么地方吧。
2021-07-01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