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寻秦记》这部电视剧,我想很多人都看过,今天我们说的这个话题就是关于他的,当然这是在电视剧中,现实中就是焚书坑儒,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庞大,我们就稍微说下,焚书坑儒现在一直争论不下,秦始皇到底为什么焚书坑儒呢?在《寻秦记》中他是这样解释的:
就只是为了不让人提及项少龙这个人,所以李斯就有了这个建议,记载项少龙书籍,提及项少龙的人都要坑杀,这就是焚书坑儒,那么秦始皇到底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史书是有记载的:
焚书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这个是官方的说法,在这里小编不禁要提出疑问,关于焚书,仅仅是因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就要焚烧除《秦记》以外所有的书,这有点说不过去,按照常人的思维,把有记录分封制等的书籍上缴焚毁就行了,何必大张旗鼓要焚烧所有的史书呢?还有坑儒也是一样的,把那些跟卢生 有关的人抓起来杀了就行了,何必要杀这么多人呢?
除非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始皇想掩盖事实,这个事实在各国的史书中普遍存在,所以才要焚毁。当然这个掩盖事实,不是为了让人不提项少龙。而是战国时期各国的科技水平的来源。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
这是关于秦国遭遇外星人的记载,而这些超越当时科技的事实比比即是,比如在越国的越王勾践剑,千年不绣。“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4000℃,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越国人却掌握了。
还有秦国弩的标准化生产,最早的铁路,修建的灵渠,还有修建的秦始皇陵等,这些都是超越当时科技水平的东西,可见这些在各国都有,之所以秦国留下最多,那是因为秦国统一了六国。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想:在战国时期,有外星人造访了地球,恰好落在了华夏土地上,他们帮助各国打造了各式各样的东西,由于是落在秦国边上,所以秦国受益最多,从而统一了中国,外星人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秦始皇为了让大家忘记他们,统一思想,因此才大面积的焚书坑儒,接触外星人的肯定是方士,因此坑儒坑的都是方士。
当然,这是我们脑洞大开的想法,是不是这个原因要发掘更多的文物,去发现原因,历史就是这样,如果没有更多的文物和记载,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是你的观点。
相关阅读:揭秘真实的焚书坑儒是怎么坑的:原来不是活埋!
导语:在后人的想象中,很容易将史籍中的“坑”字望文生义理解为“挖坑活埋”。那么,“坑”究竟是什么样的事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杀人方式?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坑”的事件,可是历史书几乎都没有对“坑”的具体含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现代一般流行的说法是,“坑”就是“活埋”(比如林剑鸣《秦汉史》),可是比较权威的中国史著作比如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点明“坑儒”是活埋,但长平之战只说“坑杀”)、吕思勉的《秦汉史》等只是引用古代史书上的“坑”或者“坑杀”的词句,并不加以解释。也有的历史书只是对“活埋”表示怀疑,但也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比如英国学者崔瑞德、鲁惟一编撰的《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那么,“坑”究竟是什么样的事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杀人方式?
“坑”并非秦所独有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坑”事件,当属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大战获胜后,将40万赵国战俘“尽坑杀”。而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印象,不外乎他曾经“焚书坑儒”。
那么“坑”是秦国特有的野蛮行径吗?好像也不是。公元前206年,出生原楚国的项羽率军在新安击败秦军主力后,将20万秦军战俘“坑杀”。第二年在攻克襄城后又将守军战俘“坑杀”。
再仔细搜检一下古籍,仅仅从俗称“廿五史”的历代正史及《资治通鉴》来统计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历代几乎没有哪一代没有“坑”的事件。
略微举一些著名的事例:《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一支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如310年石勒攻晋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317年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320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321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3万人。349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石冲战败,石虎“坑其士卒三万余人”。《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唐太宗征高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为了直观起见,特意将历代的“坑”数据汇总后绘制出如下的图表:
“坑”并非刑罚
很多中国法制史著作都将“坑”列为秦代的刑罚种类。按照今天的法律常识,刑罚应该是指审判机关依照刑法的规定剥夺犯罪人某种权益的强制方法。那么回溯到古代,刑罚至少也应该具有针对罪犯适用、由审判机关依照一定审判程序来适用的特点。根据《史记》,只有“坑儒”事件大致符合这个定义。
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私下议论,说秦始皇为人“天刚戾自用”,“贪於权势”,没办法为他制造“仙药”,两个人就开小差逃走了。秦始皇听说这两人逃亡后大怒,说:“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下令将在咸阳的方士、儒生全部抓起来审问,防止这些人多嘴多舌,“或为訞言以乱黔首”。这些方士、儒生为自己辩解时都试图将罪名推到别人头上去,彼此牵连,结果确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从这个案例来看,被害的方士和儒生至少是“犯禁者”,可以视为“罪犯”,对他们施行的“阬”可以视为是一种刑罚。
但是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实际上施行了两次“坑”,除了公元前212年“坑儒”外,在公元前227年秦军攻陷赵国首都邯郸后,秦王下令将当年曾歧视欺侮过他那侨居邯郸的父母的邻舍们“皆坑之”,这些受害人难以称为罪犯。而且在这之前,白起所坑杀的40万赵国士卒,更不能用“罪犯”来形容。因此将“坑”列为秦国及秦代的一种刑罚,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延伸而言之,秦以后发生的几十起“坑”的事件,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无辜的百姓、战俘,也根本和罪犯挨不上。事实上在史籍里唯一可以认定“坑”的是罪犯的,是清初著名清官于成龙的一则故事。《清史稿·于成龙传》载,康熙初年,于成龙担任湖广黄冈同知,同知衙门位于岐亭。岐亭当地一直“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于成龙伪装成一个乞丐,混入一个贼窝十几天,搞清了这帮强盗的基本情况,然后带了衙役包围贼窝,捕获强盗,审讯结案后“骈缚坑之”(按照明清法律,强盗“得财皆斩”,这批强盗确实都是死罪)。其他的强盗听说了,都逃离了黄冈。
“坑”主要不是活埋
上面所引于成龙将强盗们“骈缚坑之”,“骈缚”就是将罪犯并排捆绑的意思,接下去的“坑之”,可以推想是将这些罪犯活埋的意思。但是,从各种史籍有关“坑”事件的记载来分析,“坑”主要不是活埋。
首先,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国法律,有专门针对活埋的称呼,叫做“生埋”。见于竹简的法律解释里,说对于患有麻风病的死刑罪犯,要将其“生定杀”于河流,或将其“生埋”。很明显是为了防止麻风病的病原体经由刑具传播。后世史籍一般仍然将活埋称“生埋”或“生瘗”,唐以后史籍才有以“坑”来表示活埋的事例。比如《旧唐书·颜真卿传》提到,李怀光叛军将颜真卿扣押,当他的面挖坑,号称要“坑颜”,这应该也是威胁要活埋的意思。
其次,史籍记载中包含大屠杀意义的“坑”,动辄成千上万,如果是活埋的话,在技术操作上很不容易。埋一个人大约要两个立方米左右体积的泥土,而按照当代的劳动定额,一个壮劳力一个工作日是两立方米土方。要开挖一个能够活埋成百上千人的大坑,需要开挖的土方量很大,要有大量的劳动力,耗费很多工时。如果由受害人自己挖坑,那么挖土的工具就很有可能成为受害人拼死一博的武器。在冷兵器时代,武器与工具的杀伤力指数同属一个数量级,需要在旁看押的兵力也就相当可观。而史籍记载的“坑”的事例,往往都是仓促之间进行,一夜之间就能够完成,因此活埋的可能不大。
再次,从史籍透露的信息来看,很多“坑”很明显不是活埋。比如很多记载都是“坑”与“杀”、“斩”连用,说明是使用兵器的屠杀。
最后,实际上史籍的很多记载,明确表示受害者的尸体非但不在土层之下,反而是堆积在地面上的。比如《资治通鉴》记载,公元193年曹操为父复仇,攻灭徐州军阀陶谦,屠灭三县,“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显然是将受害者的尸体扔进泗水河堆积成坝。又载:十六国混战时期,401年后秦政权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显然是将受害人的尸体堆积在路口恐吓百姓。
“坑”与“京观”
一些史籍记载透露出,实际上“坑”和另一个专有名词“京观”紧密关联。
《汉书·翟方进附翟义传》,记载王莽篡汉时汉朝名臣翟方进的儿子翟义起兵反抗的事迹。翟义后来失败,王莽为了报复并威吓原来汉朝的臣子,将翟家住宅全部破坏并“污池之”(堆积种种污秽物件),挖了翟方进及翟家的祖坟,将翟家“夷灭三族”,全部亲属抓捕后“至皆同坑”。王莽还专门下诏书,命令将与翟义一同起兵的刘信、赵明、霍鸿等家族全部杀光,将其尸体与荆棘“五毒”的植物混杂,在其起兵之处的大路口,筑起“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前面树立“高丈六尺”的“表木”,写上“反虏逆贼鲸鲵”。可见《汉书》作者班固所称的“坑”,和王莽诏书里的“京观”有直接的关系。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416年,东晋将领檀道济进攻后秦获胜,俘获“秦人四千余”,“议者欲尽坑之以为京观”。可见“坑”与“京观”确实有关。
那么“京观”又是什么东西呢?
目前能够看到关于“京观”的最早的史料,是《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向楚庄王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对上天的不敬者,将罪大恶极的人杀死后的尸体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各种恶人。今天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于是楚庄王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显然,京观就是一个外表封土的大尸堆。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上一层泥土,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潘党的建议来看,实际上春秋时期作战胜利(也就是获得战场控制权)的一方,习惯于将敌方战死者的尸体堆积为“京观”,来夸耀武功、威慑敌方。这在《左传》里也有迹可寻,最著名的莫过于《僖公三十三年》所载公元前627年秦晋“崤”(今三门峡市东)之战。该战役中秦军遭晋军伏击全军覆没。四年后秦军卷土重来,晋军不敢出战,秦军在晋国境内一番扫荡后,回到崤之役的战场,妥善掩埋了四年前战死的秦军将士尸骸。如果当时晋军已埋葬秦军将士尸体,则秦军没有再挖出掩埋的必要。而如果晋军不打扫战场,任秦军将士尸横野外,四年过去,恐怕早已被野兽拖拉啃食殆尽,难以搜寻。可以推想,当时晋军也是将秦军将士尸体堆积为“京观”,成为当地地标,秦军才容易找到。
那么为什么将尸体堆积于地面就是一种最严重的、只应针对罪大恶极者的惩罚呢?这又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中国古代相信死者“入土为安”,先秦时期的“墓”,是将死者埋葬后恢复自然植被、不留下任何标志物的竖井式墓穴。“墓”字因此有草字字首,从“莫”(看不见)音。而将罪人尸体堆积地面,日晒雨淋,逐渐腐烂,尸体被亵渎破坏,就是“不安”,在阴间受折磨。同时,华夏族重视孝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孝经》),破坏死者的尸体,就是使其违背最基本的“孝行”,使其在阴间都无法面对祖先,因此是对死者永久的惩罚。
由“阬”而“坑”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京观”只能用于针对罪大恶极的罪犯。而《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并且有意略去了春秋时期列国征战中所有“京观”的记载。
司马迁写《史记》也继承这一传统,认为诸侯战争中的阵亡者都是各为其主,并没有罪过,尸体不应该被修筑为“京观”。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秦军统帅白起无法处理多达数十万的战俘,索将战俘全部屠杀,并将赵军士兵尸体堆积地面。司马迁特意使用了“阬”字来表示这件事,表示这并非“京观”。
“阬”字的部首是“阜”,《说文解字》:“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也就是说“阜”就是大土山。甲骨文“亢”,据说原意为“束缚”;而篆文改形,有土堆下的通道之义。两字合一为“阬”,《说文解字》:“阬,阆也。从阜,亢声。”而对“阆”的解释,又是“门高也,从门,良声”。那么“阬”原来的意思就应该是其间有通道的、成对的土堆成的大门楼意思。“京观”是夹路对峙的有覆土的大尸堆,外形与“阬”相似,因此司马迁特意以这个字来指他认为非法的、不人道的尸体堆积行为。
“阬”因为读音和“坑”相同,字形也相近,从《汉书》开始,这两个字就开始混用,“坑”字使用越来越广泛,后来逐渐代替了“阬”字。
后世的史学家都是儒家的信徒,《左传》是儒家的经典,史学家也就按照《左传》这段言论以及司马迁的先例来记载堆积大尸堆的事件。凡是被史学家们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就是合法的、人道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非法滥杀无辜的,就称之为“坑”。实际上更简单的标准就是,史学家认为的“正统”朝廷下令实施的堆积尸体事件的,就是“京观”;“僭伪”政权实施的同样事件,就是“坑”。十六国时代“坑”的记载之所以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十六国时期各个地方割据政权,在后来隋唐的史学家眼里,都是“僭伪”政权,所以将“坑”作为他们的丑行大书特书,毫无隐讳而已。
当然,从技术角度来看,“坑”与“京观”往往也有区别。史籍记载的“坑”,往往只是简单的将受害人的尸体堆积,比如上述的曹操实施的两次“坑”。而“京观”往往要经过“筑”也就是层层夯土的过程,一般的尸体含水量大,很难夯实,至多只能在尸堆上覆层薄土。所以后世一般是以受害人的头颅来堆积夯筑“京观”。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堆积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正史中记载的“京观”事件也统计如下:
“坑”与“京观”的消亡
从今天人的眼光看来,这个源于战争的处理尸体的方式实在是野蛮,而且也是环境卫生的重大隐患。儒家很早就持批评态度,《左传》的观点是后世受儒学熏陶的史学家们作为写史的一项原则,也可以想见,同样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官朝臣们对于朝廷施政也会有直接的实际影响,因此总的来说,隋唐以后各代“坑”和“京观”的事例在逐步减少。
作为这个进程的一个主要转折,应该是出现在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这一年的农历二月甲辰,唐太宗下达了一个著名的诏书:“诸州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宜悉刬削,加土为坟,掩蔽枯朽,勿令暴露。”历史上首次下令清除地面上的历代延续下来的京观,掩埋所有的尸骸。发布这个诏书的动因与契机不知道是什么,但可以肯定,儒家一贯所持的批评态度应该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京观的习惯也影响到周边的少数民族王朝。比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和中原政权的战争中经常会使用这个手段。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落时期,已经有这样的事例。《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成吉思汗在对乃蛮部落的战争中,最后在“忽兰盏侧山”打败了乃蛮部落,“尽杀其诸将族众,积尸以为京观”。
但是最后消除了这个惯例的,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皇朝,即满清。满清在与中原明朝的长期战争,以及后来入主中原的战争中,曾经有过多次“屠城”的记录,但是并没有仿照“坑”或“京观”的惯例。由此清朝的文献中对于“坑”的表达,一般都是小规模的“活埋”,不再有屠杀后将受害者尸体堆积覆土的举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有人看电视剧什么的看魔怔了,有的人说这个乾隆在马上上要了小燕子,这个说法就真的有点尴尬了,到底尴尬到底什么地步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看看其中的结果是什么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2015-06-25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古代妃子的问题,其实古代妃子不就那么几个问题,还有一些私密的问题,但是有的人就是非常的好奇了,最近说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个古代妃子侍寝的时候是自己动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2015-06-25说起埃及,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来,不同的王朝在这片土地上上演着兴衰更迭,许多帝王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故事。20世纪初,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登基为王,而历史给他的注定不会是英明神武,也不是昏庸无能,而是暴饮暴食,热爱偷窃。据说他生
2015-06-25最近和同事聊起来了这个蟑螂的事情,很多人同事也都说了,蟑螂这个玩意真恶心,特别是一窝的那种,太恐怖了,同事也都表示赞同。但是小编也慢慢的想起来自己小的时候,在农村好像没见过蟑螂,反而到了城市这个蟑螂就很多很多了,经过讨论,很多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我们
2015-06-25都说关羽丢荆州是大意丢的,那如果关羽没有丢荆州,蜀国就能借此壮大自己完成统一大业了么?其实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关羽之所以败走麦城大意只是为了说的好听一些,这也反映出当时蜀国其实兵力还是大少,就算占领了荆州也没多少能力守住。所以当时孙权肯借荆州给刘备也是看中蜀国还是太弱,自己随时有机会夺
2015-06-25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