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TOP星球历史网,为您展示全球历史知识 / 清朝 / 三国 / 明朝 / 唐朝 / 汉朝 / 古代 / 宋朝 / 曹操 / 诸葛亮 / 刘备
logo
您的当前位置:TOP星球历史网 > 历史趣闻 > 为什么说貂蝉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

为什么说貂蝉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

时间:2015-05-27 15:43:41来源:网络阅读:295

  艳女貂蝉

  1、貂蝉其人

  关于貂蝉的身份,《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上说的都是侍女,《三国演义》中貂蝉一开始的身份也不是王允的养女,而是歌伎,与侍婢无异,日后董卓、吕布娶她,也是妾室而已。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古代贵族官宦或者说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的婚姻问题。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通常说三妻四妾,皇帝则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等等。但古代的婚姻是有规则的,并非是男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尤其是妻室,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通常说的三妻四妾在现实中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妻子通常只有一个,即正妻,而其他的都是妾,所以说娶妻纳妾,妻子只能娶一个,妾可以多纳,但是这些妾的身份比之妻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妻子是法律认可的,迎娶时按一定的规则,找媒人,下聘礼,正所谓明媒正娶,要举行拜天地入洞房诸如此类正规的仪式,娶进来后妻室在家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这里的女自然不是说妾,而是妻。妻子在对家中的事务,尤其是闺房内的事有相当的权力,甚至对老公纳妾行房都有权干涉。假如夫妻离婚那也要写“休书”,而妾不同了。一般说纳妾,不说聘礼,只称为“资”,意思就是把你买回来,入房后也是低妻一等,要听从妻室的吩咐,讨好妻室,地位比一般的奴婢也高不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是变相的奴隶。一般有说宠姬,还有上文说到的貂蝉的身份侍婢歌伎,就是妾的变种,而且连妾还不如,纯粹是主人的玩物,没有地位可言。如著名的大词人苏轼,就曾经在流落异乡时把自己的妾一一送人,就如同送物品一般,尽管妾王朝云留在了身边一直陪伴自己,但她也就是个妾,不能升为妻,连其墓碑上也没有妻这个字眼出现。

  再如春秋时期,有一著名的绝缨宴,就是楚王在宴会时突然灭灯,而自己的宠姬在黑暗中被人抓住手不放,宠姬扯下对方的缨带,并要求楚王查出犯罪分子替其出气,但是楚王却要求众人拿下缨带后点灯,日后那无礼之人立功,楚王还将自己的宠姬送于他,这被传为美谈。也就因为是姬,所以即便再宠爱也是玩物,送人当时被称为美谈,要是换了王后,就绝对不会如此了。

  妾的身份是如此低下,和她被纳时的地位有直接关系,一般家境好的女子都不会甘心作妾,而男子尤其是官宦贵族娶妻时更是考虑妻室背景,正所谓政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妻子在家都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大都没有此类的背景,所以低人一等。只有为丈夫或者说主人生下子嗣后会好一点,但是就算如此,妾的子嗣也要低人一等,如袁绍就被传是妾室所生,所以被袁术看不起,一度指责其不是袁家人,对此袁绍的反应是大怒,可见他对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忌讳。而且就算生下儿子,假如主人不在乎,尤其是子女众多时也是毫无用处,苏东坡在将自己的妾送人时据说其中就有怀孕的。

  所以,在年轻貌美的时候博取家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丈夫的好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古典小说里常读一女子在嫁后如何如何得宠,如貂蝉一般,那大都不是妻而是妾室,因为妾为得丈夫好感,什么办法都要想,而妻子地位稳定,丈夫对其也要敬爱有加,对于博取丈夫好感的渴望就没这么强烈了,我们都称老婆为黄脸婆,说那些迷恋男人的人为狐狸精,后者往往就是那些妾室,实在是因为老婆没有必要争宠所以不注意打扮,而妾室为了争宠就要处心积虑打扮自己。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董卓迎娶貂蝉为妻,那一切的一切就不合逻辑,人们会觉得貂蝉已为人妻室还要勾三搭四实在是不应该,也会觉得吕布为了夺人妻如此做实在是过分,但是貂蝉的身份为妾,世人就认同了。

  也是因为如此,古典小说因为避讳,在着力描写的爱情故事或者演义传说中色艺双全的女子大都是妾妓之类,真正的妻只能从正史中寻找了。

  在貂蝉的出生地点与身份已经初步明确的情况下,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讨论下一步的动向了。貂蝉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呢?

  说到这话呀,我们还要从东汉末年那时非常动荡的形势说起。

  2、外戚专权

  说到东汉末年非常动荡的形势,我们得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一下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朝廷中新填了一个机构叫尚书台,总理朝政,尚书台一出现,就把丞相——东汉管叫大司徒——这个职务给架空了。架空以后,就出现了下面种种稀奇古怪的事。

  第一个事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跟以前的朝代不太一样,前四个皇帝中,光武帝是打天下的,明帝也跟着打了一仗,他俩都是中年继位。等到章帝的时候,他没继位几年就死了,结果就连续出现了小皇帝。和、商、安、绍、顺、冲、质、桓、灵、少、献,这些皇帝都是一两岁、两三岁、顶多就是15岁继位。先皇死了,可小皇帝他妈没死啊,她就得替自己的儿子执掌政权、朝纲。这皇帝他妈也不认识谁呀,但三从四德您总知道吧,你年轻轻的刚20多岁,小寡妇往那一坐,跟大臣见面,这不大合适啊,怎么办呢?皇帝他妈不是还有爸爸、哥哥吗?所以朝政就落到了皇帝他妈这边的亲戚手里,这边的亲戚我们给起个词,叫“外戚”。

  那么皇帝母亲或者妻子的亲戚,我们管他叫“外戚”,换句话说,由于皇帝小,政权就落到“外戚”手里。我是你姥爷,或者我是你舅舅,我替你当个家做个主算啥,不把小孩当回事,皇上都长大了,还不当回事。他老觉得,你小孩懂什么呀,我替你当家你甭管了,你好好吃喝玩乐去吧。

  3、宦官专权

  人家是皇上,他接受的教育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你是我姥爷怎么着,你也得见我下跪,我是皇帝。他见你要是不跪呢,当然生气了,生气怎么办?找一天把他宰了啊。那可咋宰?把你姥爷、舅舅宰了可不容易!你认识谁啊小皇上。你说他认识谁?他就认识宦官。宦官这个词到了明朝才改成太监,但宦官跟太监还不是一回事,宦官不一定都是太监,可太监一定都是宦官。什么意思呢?听听,您就明白了。宦官,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皇帝逐渐长大了,他需要排除干扰,自己独立掌权。他只认识宦官,所以跟宦官一嘀咕:哪天把我舅舅叫来,咱们大伙儿给他一问,一捆,一宰,我就执掌政权了。这样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辅佐小皇帝,皇帝大了,20多岁,刚刚执政没两天,又死了,他那儿子才两岁。得,他媳妇儿又找他媳妇儿的哥哥或者是爸爸来掌权,又开始外戚专权了,这小皇上后来又长大了。我就不往下讲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就是这码子事。所以你就看吧,多倒霉。

  在东汉整个一朝,外戚专权最严重,就是140多年到160年前后,汉顺帝死了,外戚梁氏专权,其中一个特有名气的人叫梁冀,光他就先后立了四个小皇帝,一个是不到两岁的冲帝刘炳,一个是不到八岁的质帝刘缵(zuǎn),一个是不足15岁的桓帝刘志。你要注意,这个桓帝是15岁继位的,继位后转眼就20郎当岁了,他一看,你够牛的,我非除了梁冀你不可。

  于是乎,汉桓帝跟手下五个亲信小宦官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及小黄门左悺(guàn)、唐衡,就在159年的时候一举拿下了梁冀,并把他给宰了。宰了以后这五个宦官就开始专权,他们同日封侯,人称“五侯”。这五侯其中一个比较倒霉,很早就死了,是单超。那么另外四个人,人人都有一句外号,叫什么呢,“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这四个宦官分别姓左、姓具、姓徐、姓唐,可见其气焰之嚣张。

  桓帝死了以后,灵帝继位,此时宦官的气焰就更加嚣张。这个时候汉灵帝手下有张让、赵忠、夏恽(yùn)、郭胜、孙璋、毕岚、栗(lì)嵩、段珪、高望、张恭等十个宦官掌握政权,人称“十常侍”,其中为首的这两位是赵常侍和张常侍,那灵帝跟人家好的,一张嘴介绍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他不说张常侍是他爹,赵常侍是他妈,说公和母。“十常侍”在朝廷之上是为所欲为,无恶不作,一时间朝政非常黑暗。他们的行为让一些正直的大臣和灵帝他们家外戚极为反感,其中窦武和陈蕃两个人联名上书弹劾“十常侍”。结果这上书正好就落到“十常侍”手里,“十常侍”就替皇帝写了一封诏书,杀掉了窦武和陈蕃。这一杀不要紧,又引起了李膺和杜密的反感,他们再度弹劾“十常侍”,第二年,李膺和杜密再度被杀。这两个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对李杜,是政治家,人称“党锢之祸”。此后,再没有人敢弹劾这“十常侍”,于是“十常侍”就公然受贿,过着极其腐朽的生活。

  外戚、宦官以及他们的党羽,都公行贿赂,搜刮财货,兼并土地。外戚梁冀被诛,抄没的家财竟达30余亿,抵得上东汉全年租税的一半以上。宦官集团也利用手中的权势公然受贿,尽情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

  4、门阀大族

  与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同时,门阀大族也开始出现。

  在朝廷中,大臣们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派独立,党争纷繁。为什么呢?原因来自于东汉选官制度。东汉的选官制度分成三种,第一种叫察举制,第二种叫征辟制,第三种叫任子制。察举包括两个方面,察是上级对下级的明察暗访,举是下级向上级的系统推荐,察和举都有标准,主要是两个,一是孝,二是廉。如果你不是官,我要一访,这人特孝顺父母,表现呢?把自己卖了,给爹妈找个棺材板啊。卖己,这就叫孝顺父母。东汉有一个人姓董,名永,他就是这样的。父亲死了,他自己还特别穷,最后怎么办呢?插跟草绳在身上把自己卖了:您给我父亲弄一个棺材板,我哭完了,就到您家干活去。结果让朝廷里的人发现了,这小伙子好,得了,你也别到人家干活去了,你明儿当一品吧,结果这董永就当官了,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当中的董永。七仙女是哪儿来的我不知道,但董永是东汉的。刚才说的就叫孝,你要孝顺就可以当官。但是话说回来,你说我要在朝中有个人,谁敢说我不孝顺呢,我装也得装出孝顺来,所以察举制有问题,这察的和举的经常都是一家的,所以到了袁绍那儿,世代三公四卿,就是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孝顺,所以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当官。

  征辟是什么?过去朝廷里让你当县长,给你一个月开两百石的工资,发两百石的粮食,为什么给那么多?一个县就派了一个人,明白了吧,小的县叫县长,人口不过一万;大的县叫县令,人口过了一万。你就一人都管了吧,你准备雇谁就雇,你那不是有很多粮食吗,你就给他开工资吧。这制度一直到清朝都这样,就是你跟我干。清朝时候改叫幕僚,但东汉叫征辟,你自己给他开工资,这就叫征辟制。一搞征辟制,你想想,要是有人在一个县里当县令好几十年,谁要想当官都得拍他马屁,自然就会出现一种私恩结合的团体。所以你看袁绍他们家,一打仗就有很多很多将军,确实厉害。

  第三种是任子,大官的孩子可以既不用察也不用举直接当官,这是一种恩荫,就是因为我爸爸是一品,所以我就可以继续当官,这样做就可以了。

黄巾起义

  我们讲的这三种制度造成了什么局面呢?东汉的官员呀,它是一拨一拨、一派一派的,互相之间不团结,正因此才造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你说当时社会有多黑暗啊,一黑暗就要出事,什么事?黄巾军大起义啊。东汉后期交替专权,老百姓没法活了,你想想,他一个县令,要亲自给手下那些人开工资,就给他那么点钱,这么多事都得他办,他怎么弄,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就跟老百姓要呗。正好赶上有灾,连年不下雨,但征税要继续啊,老百姓说别征了,今年都旱死了。你看那树叶还绿呢,怎么会旱呢?树叶没全落光就不叫旱,该交钱交钱。老百姓没法活了,只能造反。

  5、黄巾起义

  在和帝、商帝、安帝的时候,造反的人才几百个。后来到了桓帝、灵帝的时候,一闹万八千人,一下子就涨了十倍。起义每次都是失败,完了再起义,接下来就是连续的失败,起义,失败,起义,失败,这也没头啊。

  正在这个时候,中国崛起了一种宗教,叫“黄老道”。“黄”是黄帝,“老”是老子,他们讲的是《道德经》,以前叫道家,现在演变成为道教。那个时候黄老道有三支,一支是五斗米教,一支是天师道——这两支都有官方背景;后来还有一支叫太平道。

  太平道是河北钜鹿人张角、张良、张宝他们哥儿仨自己创立的,依据的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汉朝不是数火德嘛,刘邦不是说自己是赤帝嘛,赤帝斩白帝,那火烧完了剩什么呢?土啊,这叫火生土。所以他认为,汉朝灭亡以后,下一个朝代应该是土德的政权,好吧,那土是什么色的?黄的,于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出来了,黄天指的就是黄天厚土,土德的意思。结果信的人很多,为什么信?搁你你也信,能不信吗?那阵儿疾病流传,很多人都得病,张角就特聪明,你不得病了吗?拿一张纸,你先拜,拜完了我把这张黄表纸一烧,烧完了这不成灰了吗?搁水里一冲,喝了吧。喝完了,好了。咋回事呢?您喝您也好,这没有什么神秘的。那纸烧完不就是炭吗?知道炭是干嘛的吗?就是去毒的呀,特别简单,你平常也可以这么烧,不过千万不要念阿弥陀佛,要念别的东西,其实你不用念吃完后该好的也肯定好。吃完后病好的人就觉得很神,说不神的那是没治好,但也没有把人治死,这样的人不用信了。不过凡是活下来的全是我治好的对不对,你们就跟我信吧,那会儿有好多人,最后全国有几十万人信他。

  张角将各地的道徒组织起来,全国共分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张角还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变革天命的主张。根据五行相生之说,汉朝统治者自云属火,即赤德。而土为黄德,火生土。这句谶语告示人们:受命赤德的汉朝气数已尽,以黄为服色的起义军是应运而起,当取而代之。

  张角积极部署大起义,事先还向各地道徒传布了起义的口号,并决定于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也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在各地同时发动起义。他们在都城洛阳和州郡官府的墙壁上用白土大书“甲子”二字,把它作为起义攻打的目标。

  话说张角手下有两个大徒弟,其中一个叫马元义,他负责把河北周边的人都集中到河北临漳,最后在那里集合了几万人。另外一个叫唐周,他负责打点朝廷中的那些个宦官,到时候一进攻,让他给咱开门,这内外一夹攻,不就完了嘛。

  说话间,马元义去了河北,唐周去了洛阳。结果唐周到了洛阳直接找到了皇上,说他们要造反,他把张角给出卖了,他把在哪儿造反,马元义都上哪儿等等,全都招认了。

  一下子,东汉政府就逮住了好几万人,并把他们都给杀了。张角一看:咱反吧,别等三月了,二月就起义,结果起义提前到了二月,36方同时起义。

  起义群众都头裹黄巾作为标志。张角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声势浩大,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攻打豪族地主聚居的城池坞壁。“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急风暴雨般的形势,使东汉朝廷十分惊恐,急忙派遣大将军何进率重兵驻扎洛阳附近都亭,“以镇京师”;同时在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和小平津八个险要地方设八关都尉,加强洛阳外围的防御。

  很快,到了公元184年冬,各地区起义人民都遭到东汉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何进

  讲到这您一定要问,您说的这些,与我们今天讲的貂蝉有什么关系啊?关系大着呢!您没有听见前面我们说到么?大将军何进率重兵驻扎洛阳附近都亭了。有人问:何进是谁?我跟您说,这个人可是非常的重要,要是没有他,咱就不能讲董卓,没董卓,咱就不能讲貂蝉。所以我们还得说说大将军何进。

  6、何进入京

  何进是谁?当时有个何太后,也就是当朝皇上他妈,何进就是他们家人,是汉灵帝皇后的哥哥。那时他负责守卫这八关,你还别说,何进非常能打,三下五除二,就把洛阳周围的黄巾军给消灭得差不多了,但是别的地儿还在打,不管它。就在起义军差不多完蛋的时候,汉灵帝死了。他这一死,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出现了,汉灵帝俩儿子,一个12岁,叫刘辩;另外一个7岁,叫刘协。你说立哪个呢?嫡长子?何皇后当然主张立大儿子了。但是还有人说,汉灵帝的妈死了,但是汉灵帝妈妈的兄弟还活着,董众觉得刘辩虽然12岁了,不过有点傻乎乎的,当不了皇上。这刘协虽然只有7岁,可一看着就很机灵,天生当皇上的料。两拨人掐了起来,最后结果怎么样?何进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因为何进军队多呀,所以他就立了刘辩继位,这就是汉少帝。汉少帝这一继位,那边还能有好果子吗?灵帝当初就怕刘协被人害了,他本身也是喜欢刘协,7岁就那么聪明,于是他就跟一个叫蹇(读jiǎn)硕的人说,我要死了,我这儿子你可得好好保护着。结果何进立了汉少帝,马上就成为了蹇硕的眼中钉肉中刺。蹇硕想刺杀人家,但没想到让何进先下手为强,何进调来很多人,迅速杀掉了蹇硕,从结果来看,何进暂时取得了上风。

  何进手下有一员猛将姓袁名绍,袁绍当时就跟何进说:何先生,您是外戚,汉少帝现在还小,等他大了以后,要是和宦官勾结,会把您宰了的,这可是咱们朝历来的传统,您还是小心点。当时何进就一惊,那我怎么办。我给你出个主意,您冲进宫去,把所有的宦官一个不留全杀干净。何进说,这事我做不了主,我得跟何太后商量商量。少帝他妈何太后,一个女人,有妇人之仁:他们也没罪,你为什么要杀他们?这哪儿合适啊?有罪你可以杀,没罪你不能杀!你这有点过了!谁给你出这馊主意?这可不行!我坚决不同意!这一不同意,何进就找到袁绍说:我说袁绍,何太后不同意,这可咋办呀?袁绍一听说:我当初就不让你商量,你非得商量,这回完了吧?现在只有一个办法,你呀,把全国的将军都调到洛阳来,让他们到洛阳城打着杀尽宦官的旗号,不杀宦官就杀你和太后,到时候你看吧,何太后一害怕,她就会下令,那就杀宦官吧,这不就结了吗?

  7、何进之死

  何进一听,你这招高啊!好,我就听你的了。但是不用调那么多人,杀鸡焉用牛刀,调一个叫董卓的就够了。并州牧董卓,手下有几万人,把他调到洛阳,一包围这里再杀尽宦官,不就完了嘛。何进手下还有一个人,姓陈名琳,陈琳就跟何进说:我说何先生,您是糊涂还是傻呀?这叫什么主意?不就宫里那几百个太监吗?您手下有十万军队,办不了几百个太监?请董卓干嘛?你把刀给了董卓,将来他还不得先杀太监再杀您呀?您可千万别听袁绍的,那是天下第一大傻瓜。可何进说我不能听你的,我还是听袁绍的吧。他家世代三公四卿,人家走到今天,出这个主意自然有他的道理,你甭管了。

  于是乎命令传到了董卓那里。董卓当时在今天的太原那边,从那到洛阳还要再需十日。让他先慢慢走着,咱们再说洛阳城。很快这消息就走漏了,张常侍、赵常侍等十常侍知道后开了一个会,要灭咱们,哪儿那么容易,他们替皇上写一个圣旨,叫何进进宫开会,十个太监埋伏在门的两厢。皇帝叫你开会,你还敢带着刀枪剑戟?不行吧?何进刚一进门,十个太监一下就把他弄死了。何进死了,就这么简单。袁绍一看,这事还没轮到董卓出手,我家主公就没了,我得赶紧给他报仇去。

  他还有个兄弟叫袁术,兄弟赶快给我上宫里头。这袁术冲进宫里后,只要见着没胡子的就一顿杀,别告诉我你今天刚刮了胡子。所有宫里的宦官没到一个时辰全没了,杀干净了。有没有宦官逃出来呢?有两个,就是张常侍和赵常侍,押着皇上就跑啊,皇上在我手里,你们谁敢宰我,你要射箭,我就把皇帝一推,让他死。所以尽管袁绍袁术有千军万马,但是皇帝依然是跑了。正在这个时候,董卓进京了,也就是进了洛阳,他这一进京,好戏就要开始了。董卓既然已经出场了,那么貂蝉也就快出现了。

  董卓乱政

  在东汉末年动荡的政局中,随着何进的死亡和董卓进入京师,一切逐渐变得更加混乱起来。

  1、“健侠”董卓

  说到董卓我们知道,他跟我们的主角貂蝉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详细的介绍董卓这个人。

  董卓,字仲颖,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当时临洮属于边远地区,在两千年前的时候,那里不是汉族聚居区,而是羌族聚居区,那时的羌族人可比现在多。紧挨着羌族人的董卓,小时候长得就五大三粗,你要让阿兰德龙那些人跟他一比,那没法比,个头未免太小了。根据史书上记载,那时的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也就是说,长得膀大腰圆的董卓非常好侠义,能出头,也好惹事,你要敢欺负谁,他就收拾你,他专门扶植弱者,两下就能把你收拾了。甭说你们了,羌族人谁不怕我,他一个人往那儿一戳,家里没有牛羊了,这口哨一吹,立马一个羌族首领就哄着成千上万匹牛羊赶来,这可不是假的,都是《后汉书》《三国志》中记的。他不但在当地汉族人中威信很高,就是羌族人也怕他,那时候就是除暴安良、扶弱除强的主儿,所以董卓是相当的厉害。根据史书记载,那时的董卓还能带着两匣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都畏他三分,曾享有“健侠”的美名。同时,董卓还收罗了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后来,东汉政府觉得众多羌族人聚居在一起不是个好事,就想将很多的羌族人迁离他们的家园,这当然会引起故土难离的羌族人的反抗,于是羌族人以暴力反抗东汉政府,对于董卓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为什么呢?因为面对羌族人的反抗,积贫积弱的东汉中央政权根本就无能为力亲自派兵马前往镇压。在此情况下,没有办法的东汉政府只能是求救于当地的一些豪强的力量来镇压。当时,陇西的地方官员向朝廷极力推荐董卓,说董卓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无疑给董卓创造了一个发展势力、满足贪欲和野心的大好时机。

  很快,在公元167年,董卓担任了东汉皇家禁卫军军官羽林郎,统管着东汉政权在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地的所有羽林军。不久,他又升为直属大将军管辖的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反叛的羌族人。在长期的征战中,能征善战的董卓战绩非常突出,很快就因功迁升为郎中、并州刺史、河东刺史等官职。

  至此我们可以说,董卓已经平步青云,本来他升官的路应该是非常平坦,但是随后就发生了黄巾军起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董卓犯了一次错误,他把军队打完了,结果没赢,因为他在布防上失误了,因此事他被贬职,又回到了陇西。

  2、“幸运”董卓

  但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董卓独特的格和狂妄的野心决定了他不会甘于失败和寂寞。而且,董卓这个人是非常幸运的。

  几乎与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同时,就在公元184年的冬天,西羌地区的羌族人杀死护羌校尉——羌族人又造反了,这次是十万人造反啊。在东汉政权面临被推翻的紧急关头,又出现了这事。朝廷一看,这可怎么办?赶紧,叫董卓上,他打黄巾军不成,打羌族人肯定有富余。于是乎,汉灵帝急忙启用董卓为破虏将军,率步兵、骑兵共10余万人屯兵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北),与羌族叛乱者对峙。

  董卓一到美阳,马上下令手下的几万军队先安营扎寨,歇着。就在当天晚上夜半时分,天空中特别特别的亮,长十余丈的一个流星从天空中闪过。学点天文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流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当时的羌族首领含糊啊:哎哟,扫帚星!太不吉利了,难道老天爷要灭我羌族不成,咱们快跑吧,于是乎,羌族人撒腿就跑。

  这一跑就不成队了,董卓赶忙连追再杀,一举得手,最后董卓跑在前面,孤军深入。当时那些个造反的羌族人一看,董卓太厉害了,谁也不敢惹,其实就是那星星闹的。

  所以董卓那次是侥幸取胜,取胜还得升官啊。董卓不久被封为斄(lí)乡侯,食邑千户。随后不久,汉灵帝病重,急忙召见董卓,拜他为并州牧,让他在皇甫嵩手下。这时,野心勃勃的董卓手下有十万人,他心想:让我董卓听命皇甫嵩?不听!我自己干自己的,你也甭管我,我也不管你。

  3、董卓进京

  董卓因战功显赫、不断受到朝廷重用并屡次升迁。在他手下,有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

  就在那个时候,何进请他进京,董卓就急急忙忙带三千人马来了。

  你说何进请他进京吧,何进还死了,宦官也被杀光了,洛阳城没人了,那他一进来洛阳可不就归他了吗?他一看,人全没了!大臣也没有,皇帝也跑了,宦官都死了,何进也没了,袁绍也不知道哪儿去了,董卓赶紧找吧。行进中的董卓远远望见京城一片火海,他知道情况有变,打听到那时的汉少帝已经流落至北芒(又名邙山,横卧于洛阳北侧),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

  董卓一下子就追到了北芒山——就是我们现在的龙门石窟那儿。董卓一看,有很少的几个朝廷大臣和两三个宦官正押着皇上跑呢。当时这宦官一看,董卓来了,咱还当俘虏吗?算了,抹脖子自杀吧,随后那两人就自杀了,宦官那会儿是真死干净了。董卓赶来后一看宦官都死了,然后就开始找皇上。发现皇帝后,董卓就先磕头,这头还没磕完,皇上已经吓得屁滚尿流了:你是谁呀?你要干嘛?汉少帝刘辩还真是不行,特别害怕。然后董卓就说我是谁谁谁,我怎么回事。这时候皇上还没倒腾过气来,董卓还问:怎么回事啊?您怎么吓成这样?刘辩吓得说不出什么,只听9岁的陈留王刘协说:董将军,你先坐那儿吧,待会儿我一五一十地给你说出来。他足足讲了一个时辰,把董卓听得直愣。怎么觉得9岁的陈留王刘协更应该是皇上,真正的皇上太窝囊。

  当时的刘协只有9岁,比汉少帝还小5岁。董卓认为,刘协要比刘辩强得多,而且他又是董太后亲自抚养的,于是董卓便有了罢黜刘辩、拥立刘协的最初念头。董卓把汉少帝奉迎至皇宫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政权。

  董卓知道,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须先得掌握强大的军事后盾。初到洛阳时,董卓部属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民,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虽然假象能暂时迷惑人,但终会被人识破。董卓此举当然只能是权宜之计,稍稍调整后,他便开始采取实际行动,以扩充兵力,收揽兵权。大将军何进被张让伏杀后,董卓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收编了何进的部队。

  控制中央政权,掌握洛阳卫戍部队的兵权极为重要,董卓开始具体部署,派心腹大将吕布杀掉执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卫部队。从此,董卓不仅控制大量常规部队,而且还掌握着洛阳的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基础。这为他野心的进一步膨胀增加了相当分量的筹码。当时,鲍信就对董卓军事势力的膨胀有较清醒的觉察和认识,他曾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而且为人奸诈狡猾,野心不小,如果现在不想办法除掉他,今后必将受其牵制。如今董卓军队人员混杂,军心不稳,组织不严,正可趁早除掉。”可是袁绍因惧怕董卓,优柔寡断,未采取行动。

  4、董卓废帝

  为了独揽大权,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刘辩,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他知道洛阳城里的士族官员,数袁家的势力大,就请袁绍来商量这件事。

  董卓跟袁绍说:我说袁先生,我跟您商量个事,我觉得现在这皇上不怎么样,我想废掉他!您说行吗?这里我们要注意,袁绍是谁的人?何进的人!何进是支持汉少帝的啊!于是袁绍说:皇上怎么样不怎么样那也不是你我说的,他是先皇长子,就应该继位,嫡长子继位是天经地义的事,再说他也没犯错,你凭什么废他?你要废了他,恐怕天下人不答应!这时董卓一听:你这话什么意思?大权在我手里,我想废立皇帝谁要敢拦着,就要先问问我手中这兵器答应不答应!袁绍一听,马上拔起刀:你以为天下就你姓董的一个人是好汉吗?袁绍拿着刀晃悠着出门了。在院子里还继续晃悠着,慢慢地走出门去,然后登上马,直奔河北去了。

  袁绍心说:这家伙,他有军队,要真把我灭了,说什么都晚了,我赶紧跑。袁绍这边拔腿便往河北跑去了。他弟弟袁术一看:我哥走了,我也赶紧走。袁术闷着头就跑,奔河南南阳去了。

  袁绍、袁术哥俩儿从此分道扬镳,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俩人谁也不管董卓了。这时董卓一看,他们都走了,继续开会,“我跟你们说呀,我看了,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庙,没有资格担任天下的君主。为了国家和汉室江山着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你们谁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没有不同意见就这样了!陈留王你上来坐皇上位置。”

  当时,在场官员大多慑于董卓的淫威,对他独断专行、随心所欲的行为敢怒不敢言。只有尚书卢植当面提出反对意见。董卓大怒,立即命令士兵将他推出斩首,幸亏侍中蔡邕极力劝阻,卢植才免于一死。

  然后,陈留王就升任为皇帝,这就是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此后不久,董卓又借故杀死了少帝刘辩,毒死了何太后。

  朝廷中又有了一个小皇帝,但是他再聪明也还是个小孩,权力就这样集中在了董卓手里。其实董卓这人并非一无是处,废少帝立献帝确实有他独断专行的一面,但是你必须得承认,汉少帝真是个窝囊废,他立汉献帝确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响应。

  当时人们都认为董卓是个非常好的人,不过他后来做的事跟当初不一样。董卓自从自己掌权后,马上就美得找不着谱了,先封自己的弟弟董曼当王侯,然后再把自己的老婆,已经死的奶奶、妈,小老婆,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有刚满月的孩子,同日都封侯。这就稍微有点过了,然后把自己家盖得比皇宫还要漂亮,并给自己家门口题三个大字“万岁坞”,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一律给我悄悄的过去,看这架势就要当皇上了。

  董卓虽然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但实际上权利远远超越皇帝,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您看,《后汉书》上就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董卓找个人拿老百姓不当人,经常想起来就杀人。有一次,他带着三千兵出去,到了一个村庄。结果,他命令手下吧全村的人都杀掉之后,再把这些被杀的人的脑袋往树上一挂,说这是造反的少数民族,让我们给宰了!

  5、拉拢蔡邕

  此时的董卓知道,要在庞大的中央官僚体系中纵横捭阖,单靠自己从西羌带来的人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的情况下,董卓首先是大权独揽——这个时候,大权独揽的董卓因为他以前的官声、名声还不错——所以暂时没有什么人反对他的大权独揽。但董卓知道,自己要想牢牢地控制这个政权,必须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来支持。但是有助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儿有现成的助手啊?都用自己从甘肃带来的那批人?都任人为亲?这不行。再说,那批人是赳赳武夫,让他杀人行,让他斗智不灵。所以他心中就打起了如意的算盘,我的手下必须得有几个天下知名的文人,你不敬佩我董卓可以,但要不敬佩他,恐怕就是你的人品有问题,我得把这样的人牢牢地控制在我手里。

  于是,他就跟当时的司徒黄琬和司空杨彪两个人商量此事,这两个人已经完全妥协于他。他们也是文人,但是声望不高。不过董卓跟这俩人商量后,他们却给董卓出了一个主意,把蔡邕请来。蔡邕,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您确实应该知道。第一,他是蔡文姬的父亲;第二,他写得一手好字,创造一种书法。在隶书转成楷书的进程里,蔡邕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后来的魏碑体都是照他的字写的。蔡邕当时可是享誉全国的一个清流派人物,几次都因为上书皇帝得罪大臣而被流放到了朔方,就是今天的内蒙。后来好不容易赶上天下大赦罪犯,他有机会回来,但是却因为他所在的那个县的县令跟他不合,借机诬告了他,最后没有办法,他再度离家出走,这一跑又是12年。所以蔡邕这个人,经常是到处流浪,但是全国的文人都知道蔡邕是好样的,董卓就打起了蔡邕的主意。这不刚刚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吗?这是天下的大喜事,所以有大赦,蔡邕又回家了。前脚刚回到家,回身一看,有人!谁?董卓。他亲自请蔡邕来了。蔡邕说:不瞒董先生您说,您请我,我应该去,但是说实话,我这20年,人也得罪差不多了,我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欲望追求,现在的我就想好好在家混吃等死,我不想参与朝政了,您放过我一马吧。

  董卓说:蔡先生,您要跟我去您就是一品,甚至可以管我。您要不跟我去,瞧见你们家人没有?我让他们一个不留,今天全陪着你死在这里。蔡邕说:得,我马上跟您走。董卓一听非常高兴,马上让他到国子监那儿当祭酒。祭酒是什么官呢,是管理天下教育的,转眼间天下教育都归你管了。但是后来董卓觉得:不对,我给你这官太小了,还得升官。今儿升一个,明儿一个。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人(谁啊?),三天换了三个官职,今儿大司马,明儿大司徒,后儿大司空,这三个都是宰相级的官,全都做个遍。最后董卓说:你干脆别当这个官了,你就天天跟着皇上,给皇上出主意想办法,把皇上说的话都记下来,你再编一本大汉朝的历史。前汉有人写过《汉书》,后汉朝还没人写,你就负责写,你就一边跟着皇上一边写,我觉得这事最重要。

  当时蔡邕觉得,我当官这么多年,流浪这么多年,就没见过像董先生这种大字不识几个的人能尊重我的!董先生您放心,有您在这儿,我就永远支持您了。蔡邕就这样被他收买过去了。蔡邕都跟了他了,别人还能不跟?毕竟蔡邕能影响一片人啊!

  6、董卓专权

  确实也有不听董卓的文人。那好办,今儿我请客吃饭,大家都喝酒,谁不醉谁就不许回家,醉的人抬回去,明儿大家都不上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都在晕晕乎乎的时候,董卓说:诸位稍停,酒待会儿再喝,咱们也喝得差不多了,现在要不表演个节目,那待会儿大家就都晕过去了,这不行。咱们今儿得一醉方休,也得闹几个小时,我先给大家表演个节目。他一拍手,上来好几百人,桌子都往后撤,中间有一个大空场,这好几百人是他的部下,他们押着很多的俘虏,也不知道从哪儿逮的,也是好几百人,先把他们都捆上,然后一个一个的慢慢表演。这个伸出舌头来,手一抠,拿钳子一夹,一拉,换人。那个,抠出一个眼珠子,走吧。再换人,这个剁一个小手指头,那个剁一个大手指头,还有剁脚指头的,剁胳膊的,剁腿的,当然也有剁头的,表演了好几个小时。您要在那儿喝酒看到后会有什么反应呢?当时那些人,看的筷子都掉地上了。

  但是董卓却脸不变色心照跳:喝呀!还给人敬酒呢。最后瞅着没人喝酒了,自己在那儿狂笑不止!像这种事,董卓干的不是一回。

  又一次,还是请大家吃饭喝酒,喝完酒以后,他说我给大家表演节目。这回改了,不表演那节目了。腾出一个空场,把几百个俘虏都押上来,然后拿步条把每个人都从脚底下一层一层地捆,最后转到脖子和头,绑好了以后,给他们都立起来,捆一木板上,让他们头朝下,一个人扶着,往这人身上浇油,浇完油一点,这人赶紧跑,不然的话自己也被烧着了。这种表演你说你能不怕?这还没完呢。

  为何说貂蝉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

  董卓知道军队为什么跟他,为什么听他话?因为他有钱!他能给他们钱!可是钱从哪儿来?抢啊!朝廷的钱都发霉了!活着人的也都劫没有了!怎么办?谁家官大,埋死人的时候,那里头能不搁点东西?没关系,把他们的坟都挖出来,除了皇上的账先缓缓,别人的都给挖出来。当时给曹操气的,提笔就写下了《薤露行》,揭露了董卓的这种残暴的行为,“贼臣持国柄,杀主死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这是什么意思呢?

  他把整个洛阳闹得乱七八糟的,京城穷了,什么也没有了,人人都恨他。这可怎么办呢?搬家呗!董卓准备搬家——离开洛阳,迁都长安。谁要是说不去,那好,你等着。董卓马上命令把所有洛阳的房屋全都点着——结果洛阳大火三个月,没人敢救。你能不搬家吗?最后整个洛阳的人全都搬到长安去了。你说董卓这样的人,能不除去他吗?

  貂蝉出场

  前边我们说到,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后,汉少帝继位,汉少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掌权。何进的手下袁绍劝何进秘密召集各地的兵马进京,杀掉宫内所有的宦官,结果事情败露,张让、赵忠等“十常侍”抢先一步,在皇宫里设伏,杀掉了何进。随后袁绍的弟弟袁术攻打皇宫,杀掉了所有的宦官。然后,跟主角貂蝉有很大关系的董卓就带兵进了洛阳城,而董卓的统治简直是糟糕透了。俗话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啊。

  1、武力讨董

  时候没到,你反抗是不灵的。有人看不过去了,想把他宰了。很多人都在造反,最早的是议郎杨勋和左将军皇甫嵩。但董卓哪那么容易被杀啊?你以为你是谁?早先,皇帝曾经让皇甫嵩当董卓的上级,董卓不是不听皇甫嵩的嘛。后来,董卓自己跑洛阳去了。这议郎杨勋跟皇甫嵩一商量:咱把他除掉吧?并约了一个好日子。结果赶巧了,董卓突然下命令:皇甫嵩,你给我打哪边的黄巾军去,赶紧走。皇甫嵩也不敢不走啊。他这一走,议郎杨勋心想,他那么多人,我也干不过,算了,压下来吧,没办法,他们这事就没办成。

  到了公元190年,有十多个刺史,首先是翼州刺史韩馥,紧接着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伯、南阳太守张咨,还有袁绍、长沙太守孙坚,他们带领各自的部队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浩浩荡荡杀奔洛阳,这件事就是《三国演义》中说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在十几路人陆陆续续往洛阳开拔的过程中,首先得有一个先跟董卓打照面的,他就是河内太守王匡,屯兵于河阳津,就是今天河南省孟县,挨着黄河渡口,正式打起了###董卓的旗号。当时真的要跟董卓干仗了,董卓一想:王匡你是谁呀?就你还敢###我?你有我这智慧吗?你知道你姓什么吗?打!派五千人正面打。

  说到这里,诸位就要注意了。人家太守王匡手下可有好几万人啊,你董卓打得过人家王匡么?王匡天天盯着董卓:你董卓什么时候想打我了,我就什么时候打你。结果呢?董卓派了几万大部队从背后小道包抄,两面夹击,最后王匡彻底战败,全军覆没。

  王匡打了败仗,长沙太守孙坚上,孙坚带领着自己的几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洛阳,董卓命令手下的两个人胡轸(读作zhěn)和吕布带领十万兵马迎战孙坚。咱就得交代一下,吕布是英雄,胡轸也是英雄,武功都盖世,但他俩人不合。孙坚刚一打胡轸,吕布也去打胡轸,孙坚刚一打吕布,胡轸也打吕布。最后孙坚拣一大便宜,转眼之间,兵峰直进90里,胡轸、吕布仓惶逃回洛阳。洛阳是待不住了。上面讲到迁都长安,为什么要搬长安呢?是让孙坚给打的,不跑不行了。转眼之间,洛阳城被十八路诸侯包围了,所以在无可奈何之下,董卓才被迫迁都。

  董卓跑到长安后布下了防线,从这时开始,黄河以东是你们十八路诸侯的天下,黄河以西,那可是我董卓的天下了,十八路诸侯也不敢来,怎么也不敢上他家门口晃悠去,那是他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之下,董卓又转危为安了。

  2、伍孚刺董

  到底谁能杀董卓呢?董卓手下有一个人,越骑校尉伍孚,他跟董卓关系特别好,当时他想,董卓这人的名声有点不好了,我呀,干脆替天下除害得了,我给他送礼去。提点吃的喝的,瞧董卓来了,就跟董卓拉闲话,扯闲篇。说得可热闹了,吃完了,喝完了,他要走。董卓说:我送你。伍孚说:您别送了。董卓说:送送吧。然后伍孚前面走,董卓在后面拍着他的肩。啪!一拍肩的工夫,胡轸(怎么胡轸?不伍孚吗)身上有刀啊,一刺,董卓身上有三层铠甲,没刺进去。董卓马上大叫:儿子,你赶紧给我过来!吕布马上就来到眼前。伍孚被乱刀砍死,董卓大骂:伍孚啊伍孚,我对你不薄,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看来呀,这董卓实在是厉害,身手矫捷,加上有吕布,再加上有长安的布防,谁除得掉啊,长安城的百姓都寒心了,于是就说,“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合起来就是“董”字,十日卜,“卓”。意思是说:董卓你为什么还活着,你不应该活着了,就是咒骂董卓该死了。但是他们咒骂不管事,管事的是你得真把他杀了,最后董卓是死了,可是他是怎么死的呢?这还要从司徒王允说起。

  3、司徒王允

  王允是何人?一个司徒。司徒是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的人,相当于宰相。王允是山西祁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担任公职。后来朝廷上征辟三公司徒、司马、司空的属下,王允想我得挑一个,那就在司徒手下干,后来他就以第一能臣升任为侍御史。再后来,他的官职发生了重大转机。

  公元189年,政府派司徒王允为豫州刺史,去剿灭当地的黄巾军余部。给他配备了几个助手,其中就有那位尽人皆知的四岁让梨的孔融,孔融当时就是司徒王允的手下。

  豫州刺史王允与孔融等人一商议,咱们怎么怎么办,结果怎样?王允一下子就把豫州的黄巾军全部剿灭了。剿灭以后还从黄巾军的一个头领兜里掏出一封信,信是十常侍首领张让的手下写给黄巾军的。王允把这封信截获下来回到洛阳,谁也没说,开始搞独立司法调查。当一切都调查清楚之后,把所有证据交给汉灵帝。我说灵帝,张让这个人可有勾结黄巾军、推翻大汉朝的阴谋。当时灵帝一惊,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啊,你说他推翻我,不大可能吧,赶紧把他找来。找来了,拍桌子瞪眼睛,结果张让一边哭天,一边抹泪,说:没有的事!栽赃陷害!这是伪造的!三言两语,汉灵帝就相信了:我说不可能嘛,你看那是伪造的吧,我身边的宦官能有几个识字的啊?以后别什么都信了,走吧,他就把王允给打发走了。

  王允这个气啊,我非把你们这十个人都弄死不可!可我怎么弄呢?正当这功夫,灵帝死了,何进立了少帝。何进不是也想把这“十常侍”弄死吗?他马上通知王允,咱一块干!王允说:好啊,我跟你一块干!王允这儿都磨刀霍霍准备杀了,结果何进先被杀。随后袁术火烧皇宫,杀掉了所有的常侍,只有张常侍和赵常侍两个人绑架着汉少帝跑了,毕竟有皇上啊,你们大臣也都得跟我走!可谁也不敢跟着走!当时王允一想,我必须得跟着去啊!不然那两个宦官就得把皇上弄死。

  本来王允是要杀宦官的,现在他得跟着宦官一块走。再后来,董卓进京,废汉少帝,立了汉献帝。王允呢?先被拜为太仆,后来迁任尚书令。

  到了公元191年,王允代替杨彪担任司徒职务,还兼任尚书令一职。开始王允也和绝大部分人一样,觉得董卓是挺好一人,不过后来发现不对了。

  再后来,到了公元192年的春天,我们都说春雨贵如油,但这一年的春天,长安城、洛阳城却连下了70多天大雨,一直没见太阳。在这个时候,王允曾经先后多次与司隶校尉(监察官)黄琬、尚书郑公业、执金吾(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士孙瑞等人商议诛杀董卓的事情。

  话说这一天,王允与士孙瑞等人再一次秘密商量废除董卓的事情。士孙瑞率先说到:“从去年年底一直到今天,已经连绵下了六十多天冬雨了,这可是近些年来从没有过的现象啊。老百姓可是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认为是国家出了奸臣。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奇怪的天气主动出击,消灭董卓!”

  王允也非常同意士孙瑞的意见,他根据董卓平时戒备森严、本人又武力过人的现实情况,建议以董卓的亲信吕布作为除掉董卓的内应。

  4、吕布其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吕布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燕人张翼德说的那句“三姓家奴”,那就是个好勇斗狠、奴颜卑膝、不讲道义、善变又无主见的一介武夫而已。不过要是看看《三国志》,这些恶行恐怕要略微翻一下才是。不管演义小说中把他写成什么样,但在历史记载中可看到,吕布是个由于个人格而导致最后身死名灭的悲剧豪雄,即使不算是英杰,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上描写得是个不堪入目的小人。

  《三国志》里写的吕布跟您原来知道的吕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三国志》中说: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人,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那地靠近匈奴族地盘,很有可能他就有匈奴血统。在最早介绍他的时候,《三国志》上是这样说的,“布便弓马,膂(读作?)力过人,号为飞将”。我们谁都知道,吕布是三国第一条好汉,没人能打得过吕布。就连关羽都打不过吕布。

  您想啊,关羽是怎么出场的?关于刚一出场,就是温酒战华雄——当时的华雄,那可是个大英雄,结果关羽一出来,华雄被关羽杀了。可紧接着到了吕布出场了。结果呢,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结果怎么样,三英没有成功吧?看那吕布多厉害!所以《三国志》介绍的这段,我觉得没什么异议。

  但是您再仔细读,《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话:“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就是说那时候有这么一个事,吕布的上级叫丁原。丁原是并州的一个官,丁原让手下吕布担任主簿。主簿是管理一个地方钱粮进进出出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会计、统计、出纳。你没瞧出来吧,这么琐碎的事都是吕布干的,丁原为什么喜欢吕布呢?不是因为他会打仗,而是因为他账算得好。换句话说,吕布要搁在今天,应该是大学里会计专业的高才生。吕布原本是丁原手下的得力干将。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清楚,没谁说吕布和丁原是父子关系。《三国志》就说了一句“大见亲待”,没说是父子关系,是《三国演义》中给发挥了。汉灵帝驾崩以后,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召董卓带兵至京。当时丁原就是董卓手下的,也就是说,丁原和吕布都是董卓手下的,当时何进升丁原的官职为“执金吾”。丁原是先来的,比董卓先一步到。丁原官拜执金吾之后,何进本来是想让他跟着一块杀宦官的,结果没成想自己先被宦官杀了,后来是袁氏兄弟把宦官杀光了,所以丁原没立功。随后董卓进京,对丁原说你小子原来是我的下级,现在升官挺快。你到底是我的人还是何先生的人?何先生死了,我得除掉你。让谁除掉丁原呢?让吕布。吕布是丁原的下级,也是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但是服从谁的命令呢?董卓当时的名声很好,这是第一。第二,汉献帝是董卓立的,董卓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董卓命令你杀掉丁原,你敢不杀吗?吕布是在执行命令,而且董卓的命令必定是圣旨。董卓命令吕布杀掉丁原。其实这里我们不是在给谁辩解,只是想说这中间没有一个异姓家奴的问题,吕布不是丁原的义子。

  董卓命令吕布杀掉丁原以后,董卓本人也再离不开吕布,不分白天黑夜的,都得陪着,承担董卓的安全保卫工作。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董卓跟吕布的关系那可是亲如父子,因此王允在众人面前说,要想杀董卓,一个吕布就够了!但凭什么能把他摆平?就凭那张嘴谁能信哪,貂蝉出场了。

  5、美女连环计

  从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中,王允已经敏锐意识到他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并除掉董卓。可董卓手中握有强大军事力量,如果自己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于是,王允表面上一味顺从董卓,实际上却在细心计划,周密布置。最终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说的连环计。

  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司徒王允府上的歌伎貂蝉“年方二八色艺俱佳”,深得王允喜爱,以亲女待之。时董卓专政,作威作福,且觊觎皇位,朝中文武百官迫于其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也成了惊弓之鸟,暗中积极筹备反董卓的斗争,正当王允愁眉不展的时候,一看到在牡丹亭中的貂蝉,他突然眼前一亮。

  王允马上在牡丹亭里叩头拜请貂蝉替他演一出“连环美人计”除掉贼臣董卓,这位只有16岁的小美女不急不慌、不愣不躁,坦然地接受了任务。

  美女貂蝉大概天生就是做间谍的料,她面对“事若泄漏,将遭灭门”的巨大压力,不但有“万死不辞”的莫大勇气,而且有“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的冷静和智慧。

  在后来这出著名的连环计中,王允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

  当然,关于王允巧设连环计、将貂蝉先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这事,也有专家按照《汉书通志》的记载,坚持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说把貂蝉姑娘献给吕布和董卓的是曹操。我们这里呢,还是采纳传统观点,也就是说,王允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

  心领神会的貂禅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啊,她很自然的就和吕布眉来眼去、眉目传情一番;而大将军吕布也很自然的是英雄难过美人关般的颠三倒四、颠鸾倒凤。这边把吕布摆平之后,貂禅又开始了向董卓的主动出击。转眼之间,完全不知情的董卓就被貂禅迷得一塌糊涂。不过,要是真的说起来,那就很有些现代人编故事的色彩了:您想啊,古代人没有写出这么详细的故事来不是?所以,下面的故事,纯粹是后人的想象而已:

  王允先是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结果,自然是貂蝉率先见到了董卓。

  随后,在凤仪亭边,貂蝉对吕布一番哭诉,又以死明志。自然,貂蝉没有死成。接着,貂蝉又以激将法刺激吕布,终于等到吕布回身搂抱貂蝉,结果自然是董卓“醋意大发”。

  老奸巨猾的董卓非常清楚吕布对于他本人称雄的重要,马上要将貂禅赐予吕布。貂蝉闻言,佯装大惊,哭闹不止,又要以死明志。这一哭一闹不要紧,终于导致了董卓弃谋士于不顾、陷入貂蝉精心设计的“红裙圈套”,最终使得吕布不顾伦理亲情,毅然选择背叛,“一戟直透咽喉”,亲手断了董卓的命。

  话说到现在,我们就该思考一个问题了:董卓到底是如何死掉的呢?真的像《三国演义》中说的一样么?话还要从王允秘密召见吕布说起。

  6、董卓之死

  话说王允秘密召见吕布,把诛杀董卓的计划全部告诉了他,并委他作内应。

  起初,吕布碍于自己是董卓的义子,不便在内部亲自下手。王允对吕布说:“你姓吕,奸贼姓董,父子只是名义上的,并非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已是众叛亲离,你难道还认贼作父吗?你当他为父亲,平时他待你是儿子吗?”吕布的爱妾被董卓霸占,心中早已不满董卓对自己的粗暴行为和野蛮态度,于是便答应下来。

  话说这一年,正好赶上汉献帝有病。病了好几个月,到夏天才好。汉献帝病好以后,赶忙大宴群臣,庆贺呀。这一庆贺,就得通知各色人等进宫吃饭。董卓慢慢悠悠进了皇宫,他没想到,吕布已经在两边埋伏好了人,都是吕布的手下,全换成了宦官的服装。当董卓进门的一刹那,吕布手下一个叫李肃的人高喊着“奉旨杀贼”,周围很多埋伏好的人一下子把他按到那儿,这时董卓急了:我儿你在哪里?吕布马上出来说,“圣旨到,杀”。于是董卓马上身首异处,就这样没了。挑拨董卓和吕布关系的貂蝉哪儿去了呢?貂蝉暂时还是跟着吕布。

  说实话,吕布并不是个好男人。尽管他为貂蝉杀了董卓,视貂蝉为宝贝疙瘩,但此人情多疑嬗变,刚愎自用,没什么脑子,虽武艺高强但完全是匹夫之勇,在三国里面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貂蝉跟他过了十几年日子,一直是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在这十多年中,到底发生过什么,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因此我们也无从得知。

  另外,貂蝉并非吕布正妻,至于是不是第一小妾无可考证,但吕布老婆是严氏却是不争的事实。能杀掉位高权重的干爹的吕布,却不能将貂蝉扶正,说明他对貂蝉的爱是有很大保留的,貂蝉并没有得到吕布彻底的爱情。吕布最终的结果:被曹操所擒,又被刘备怂恿,曹操使他殒命白门楼。那么吕布死后,貂蝉去了哪里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三位美女——西施、昭君和貂蝉。和前两位美女一样,貂蝉也有缺点。据说,能够“闭月”的貂蝉姑娘的耳朵极小,特别是耳垂,几乎无肉,未免难看。于是她就从耳环上弥补,经常戴那些镶有独粒大宝石的圆形耳环,不但看不出耳朵有缺陷,反而是细耳碧环,愈显俏丽。

  话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人们之所以说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主要指的也不是她的相貌,而是她的心灵。正是她的付出,才使得东汉末年操纵国家权柄的大奸臣董卓丧命。从这个角度来说,貂蝉姑娘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她的牺牲,值得!正所谓:

  擎一柱高香,披着溶溶月色而来。点一根火烛,燃起心中的祝福。你的冷艳,惊闭了皎洁的月光。盈盈一拜,虽有多少愁苦也心甘情愿。“凤仪亭”的俏情不知是真是假,女儿的声名只能由后人评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Zmy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TOP星球历史网标签: 貂蝉,古代美女 上一篇: 《西游记》中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让唐僧去取经? 下一篇: 为什么明朝南京的士大夫们流行在家里亲自酿酒?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看剧学史 / 华夏历史 / 世界历史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