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TOP星球历史网,为您展示全球历史知识 / 清朝 / 三国 / 明朝 / 唐朝 / 汉朝 / 古代 / 宋朝 / 曹操 / 诸葛亮 / 刘备
logo
您的当前位置:TOP星球历史网 > 历史人物 > 胡惟庸到底做了什么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胡惟庸到底做了什么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

时间:2021-01-13 14:31:40来源:本站整理阅读:225

  你真的了解朱元璋和胡惟庸吗?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明史》将胡惟庸列为明朝的头号奸臣,明太祖朱元璋杀了他还不解气发《昭示奸党录》把胡惟庸一同党羽全部都写进去,朱元璋是想让他们遗臭万年,杀人诛心。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胡惟庸的能力,胡惟庸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但是有才干是好事也是坏事。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

  胡惟庸并非朱元璋起兵之时就加入朱元璋的,他算是半路出家。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靠在知州的朱元璋,他做过宁国主薄、知县等职。一直到洪武三年才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洪武六年任右丞相,洪武十年任左丞相为百官之首,胡惟庸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爬到了丞相,虽然有老乡李善长的帮扶,但是朱元璋手下人才济济,想要脱颖而出其中的凶险可想而知。胡惟庸虽然没有徐达征战沙场勇冠三军的战功,也没有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名,但是的成功在于胡惟庸谨慎小心,做事事无巨细,井井有条,非常时期也能用非常之手段,能力出众因此得太祖的喜爱,所以胡惟庸和朱元璋是有一段蜜月期的。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

  明太祖朱元璋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在胡惟庸执掌中书省的六年中,朝廷曾经多次用兵,如徐达汤和打北元,李文忠扫除倭寇等几次比较大用兵,史书中虽然未曾在这些战事中提到胡惟庸的贡献,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胡惟庸是丞相,帝国的大管家这些都需要他来操心,况且国家刚刚安定,从元末以来一直在打仗,粮草定然是极为难以筹措的,但是胡惟庸都能办好不让朱元璋操心,一个不让上司操心的下属就是一个好下属。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对于胡惟庸是否谋反历史上一直有争论,我的倾向是在被朱元璋杀掉的时候他还有谋反,什么意思呢?就是胡惟庸是有谋反这个心思的,但是他还没有准备好,或者内心还在挣扎该不该做。但是无论胡惟庸有没有谋反他都会被朱元璋杀了,杀胡惟庸不是朱元璋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预谋已久了。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一、胡惟庸的死是皇权和相权的牺牲品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洪武初年李善长任中书省左丞相,朱元璋时期文以李善长为首,武以徐达为首,洪武三年封功臣时有六公爵,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比较早,自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的时候就跟随他了,一直是朱元璋集团的二当家,所以当时有很多人依附李善长。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

  李善长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此时的朱元璋还没有想着对自己的这些老兄弟下手,洪武初年徐达任中书省右丞相,李善长为中书省左丞相,但是徐达经常领兵抗击北元,经常在南京屁股都坐不热就又要北上,所以中书省李善长大权独揽而且又时不时的问朱元璋要权这个时候朱元璋才感觉到君权和相权之间的问题,他也想过解决这个问题曾破格提拔杨宪、汪广洋来制衡李善长,但是这两个都是不争气的货色,杨宪被朱元璋一气之下杀了,汪广洋被贬到了广东做参政去了。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朱元璋虽然罢免了李善长但是李善长离职不离权,此时李善长举荐胡惟庸为右丞相,朱元璋同意了,我们知道胡惟庸和李善长是老相好了,这样不是增加了李善长的实力吗?但是朱元璋不那么想,自杨宪、汪广洋之后朱元璋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限制李善长,这个人就是胡惟庸。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胡惟庸虽然和李善长关系要好,但是如果把胡惟庸任命丞相为了争夺中书省的权力必定会让他们二人心生嫌隙,而这样作为李善长集团的二号人物胡惟庸会带走一部分李善长的心腹手下自立门户,这有些像是汉武帝推恩令一样。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

  朱元璋自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可是李善长和胡惟庸达成默契,不是自己的人就打压,朱元璋只好再次任汪广洋为右丞相,但是汪广洋喜欢喝酒,在中书省毫无用处,老朱大失所望,在他看来汪广洋是自己的心腹但是他却这么没用和胡惟庸走在了一起于是将汪广洋贬黜到广南,可是朱元璋越想越气于是又专门派人追上汪广洋赐死,这时候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动了杀心,他要除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二、杀刘伯温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胡惟庸先散布谣言说刘伯温跟民众抢夺一块有王气的地方,如果是其他人朱元璋也许不信,但是刘伯温相术十分高明,连凤阳朱元璋墓地风水也是他选的,所以朱元璋开始怀疑刘基,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后来刘基生病胡惟庸代朱元璋探视,刘基吃了御医开的药之后心中想块石头一样挤压,刘基面见朱元璋向他婉转的说了这件事,朱元璋只是说了一些宽慰养病的话,这让刘基非常心寒,没多久刘基就死了。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

  刘基刘伯温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朱元璋派胡惟庸杀了刘基,另外一种是胡惟庸因为刘基曾经对朱元璋说自己不能为相并且一直和自己对抗而心生怨恨杀了刘基,另一方面可以看看朱元璋的态度。我倾向于第一种朱元璋杀了刘基,因为刘基死时是洪武八年,而胡惟庸洪武七年才做右丞相,此时的胡惟庸没有和君权对抗的实力,他也没有这个胆子。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他做这件事情都是不大讨帝王喜欢的,第一种是知道了自己的小秘密,知道自己秘密的人一般都是要死的,第二种就更是可怕了,胆敢毒杀开国功臣。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三、拉拢大将军徐达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胡惟庸利诱魏国府的管家福寿,想尽办法拉拢徐达,但是徐达是朱元璋的好兄弟兼儿女亲家,徐达的四个女儿其中三个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岂会背叛朱元璋所以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元璋。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

  徐达墓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四、与李善长关系太过于密切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胡惟庸和第一功臣李善长是老乡,而且胡惟庸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为妻,而且让李存义游说自己的的哥哥,向李善长送礼谋求深度合作。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五、包庇领军大将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凡是朱元璋责罚的领军大将如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他都交好,或以权力胁迫或以财物诱惑,密相往来。朱元璋的锦衣卫岂是吃干饭的?朝中大臣吃的什么说的什么朱元璋都知道,胡惟庸和领兵将领的种种往来绝对是犯了皇帝的大忌。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image.png

  老朱很生气,后果很严重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六、勾结皇八子谭王朱梓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虽然此事没有在《胡惟庸传》中写但是在《朱梓传》中写到朱梓的岳父和妻弟在洪武二十三年因为胡惟庸案被牵连,朱梓因为此事感到十分的害怕,朱元璋下诏宽慰表明这里没有你的事情不会牵连到你,你不要害怕,好久不见你了,你进宫来看看你老子。朱梓一听让他进宫更加害怕了与王妃自焚而死。试想如果朱梓不是和胡惟庸密谋他岂会自尽,虽然胡惟庸案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名将但是从未对自己的儿子下手,朱元璋还是非常看重自己的这些儿子的,朱梓在害怕些什么呢?以锦衣卫的实力朱元璋很有可能是知道胡惟庸和他的儿子是有联系的只不过他不想牵连自己的儿子罢了。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胡惟庸是否谋反已经不得而知,不过胡惟庸确实太过于专权而让朱元璋感到皇权受到了威胁,因为相权和君权的关系和朱元璋狠辣猜疑的格所以胡惟庸肯定是要死的,胡惟庸案成了朱元璋手中的刀,这场大清洗杀干净了朱元璋认为不听话的对皇权有威胁的功臣,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缺点就是在胡惟庸蓝田案之后朱元璋几乎清洗了所有的名将,到了建文帝的时候只有兵而无将,耿炳文六十多了不得不带兵出征,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这种虽出生名门但是从未上过战场的新手竟然成了领军元帅,朱允炆倒是输的不愧,是他爷爷早早地就害了他啊。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vQrTOP星空历史网历史_历史学习_历史人物_传统文化

TOP星球历史网标签: 朱元璋,胡惟庸 上一篇: 诸葛瞻在最后的遗言中,为什么还要制约姜维? 下一篇: 卫长公主是什么身份?汉武帝最宠爱的女儿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看剧学史 / 华夏历史 / 世界历史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