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文璧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星空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弘历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天祥论》,称文天祥有“百折不回之气,万变不逾之志”,是千古忠臣的楷模。乾隆皇帝对文天祥十分推崇,但对于文天祥的弟弟文璧,乾隆却没有留丝毫情面,乾隆评价云:
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
乾隆的意思是说:文璧背叛南宋,投降元朝,他在九泉之下,恐怕无颜见自己的兄长文天祥。
文天祥是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个毋庸置疑。但多年来,作为文天祥的家人,他的弟弟文璧却一直背负着“汉奸”的骂名,和文天祥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璧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文天祥又怎么看待弟弟叛国投敌这件事的呢?本文笔者就和大家分享文璧的故事。
一、弟留守,兄赴考
文天祥是江西庐陵人,南宋时期,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一名儒生,他学识渊博,无奈多次科举不中,只得在家中办学,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
文仪上有一位年迈老母,下有六个孩子,其中三子三女,三个儿子分别叫文云孙、文璧、文璋,三个女儿分别叫文懿孙、文淑孙、文顺孙。根据《尧山堂外纪》记载:
文天祥,本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贡于乡。
也就是说,文仪的长子文云孙,也就是后来的文天祥。
文家以忠孝传家,文天祥和两位弟弟从小接受父亲严苛的教育,在学业上也略有小成,三兄弟先后考中秀才,但当时文璋年龄不大,乡邻们都认为,文天祥和文璧兄弟二人,将来必然能光耀文氏门楣。
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和带着19岁弟弟文璧进京赶考,二人同中进士,文天祥还获得第一名(会员)。在殿试之前,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因当时三弟文璋尚未成年,兄弟二人商议,文天祥留京参加殿试,文璧则火速返回江西,留守家中,照顾父亲。之所以这么考虑,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因文天祥毕竟是会试第一,若放弃殿试,实在太可惜。
第二,文璧毕竟年轻,以后尚有机会。
这兄弟二人,一忠一孝,在京城告别。若干年后,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忠一孝,成了二人一生的伏笔。
二、兄抗战,弟守制
不久后,文天祥在殿试中,以惊艳的才华打动了宋理宗,宋理宗钦定他为状元!
考中状元的消息传到家乡,家人并不喜悦,因为他的父亲文仪病逝,文天祥只好辞官,回家守制。
在历史上,文天祥虽然当过宋朝宰相,但他的仕途并不顺遂,因为文天祥格耿直,力主抗战,他先后得罪了宦官董宋臣和奸相贾似道。
相比于文天祥,他的弟弟文璧格则“沉稳”许多。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文天祥的在知瑞州任上,他的弟弟文璧被任命为新昌知县,得知消息后,文天祥非常高兴,在送别弟弟的那天,文天祥特地写了一首《别弟赴新昌》,诗云:
天渊分理欲,内外一知行。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
父亲去世,长兄为父,文天祥虽然只比弟弟年长一岁,但他这首诗明显是教导弟弟做官、做人的道理。
公元1273年,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以南宋的失败告终,无数仁人志士在这场战争中壮烈牺牲,元朝的大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拿下襄阳之后,他们顺长江而下,对南宋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两年后,元军逼近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幼的宋恭帝不知所措,向天下人发紧急诏书,号召宋朝臣民前来勤王护驾,但在危局之下,响应者寥寥无几。
文天祥当时正在知赣任上,他接到诏书后,立即变卖家产,招募士兵前往临安,当时蒙古兵都是精兵强将,而文天祥的几千临时组件的队伍前往临安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仅如此,他还上书给宋恭帝,请求让弟弟文璧做自己的助手。
古人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长兄为父的年代,文天祥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兄长的提携,更是家国责任。
文天祥和文璧招募了约一万兵马前往临安护驾,大军还未进入临安府地界,文天祥的三弟文璋送来消息,说家中祖母去世。文天祥和弟弟商议,让文璧回家代替死去的父亲,将祖母安葬,兄弟二人再次分道。不久后,文天祥在东南苦战,终于见到了宋恭帝赵显。当时大宋朝臣自顾逃窜,宰相陈宜中兵败后也逃往了南方,太皇太后谢道清举目望去,大殿上竟然只剩下6位大臣。于是,文天祥被连升数级,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向宋廷展示了自己的一片赤心,宋廷得知他还有一个丁忧守制的弟弟,于是火速夺情,起用文璧任惠州知州,让这兄弟二人同时为国而战。
当时,虽然文天祥在临安组织抗战,但元军势大,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中谈判,元军主帅伯颜见文天祥不愿低头,下令扣留文天祥。在此之后,太皇太后被无路可走,携宋恭帝赵显向元朝投降。
在同一年,文璧接到朝廷的任命通知,考虑到元军随时可能会南下,文璧安葬完祖母后,带着母亲、弟弟、妹妹以及大嫂、侄子一同来到惠州上任。后来文天祥带着十二人从元军营中逃出,继续率军抗元,几经辗转,来到惠州,文家人再次团聚,文天祥和文璧也再一次见面。
国破家何在?当元军持续南下,宋朝的两位小皇帝跟随陆秀夫等人一路南逃的过程中,文天祥和他的家人也在战火中颠沛流离。
三、兄为囚,弟乘马
公元1278年,这是一个悲伤的年份,南宋10万大军被蒙古人赶到了祖国的最南端,面对蒙古人的獠牙,他们在悲壮的氛围下,且战且退。当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抗击元朝时被俘,他的家人有的被俘,有的则四散而去。文天祥自杀未遂,被蒙古人控制。
次年春天,宋朝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出现了,崖山之后无中华,崖山之战,当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宋末帝跳入大海之后,宋朝最后的骨血灭亡了,宋朝养士三百年,有骨气的士人也都葬身于崖山的海底。
南宋彻底亡了,文天祥被俘,一路北上,写下《过零丁洋》,而在惠州城,文璧已经没有了效忠的对象,此时的他该怎么办?
当蒙古人从崖山折返回来,兵临惠州城下时。对于蒙古人来说,惠州知州文璧手上只有几百兵马,文璧能做的选择无外乎有两个:第一,献城投降,保住城内百姓。第二,负隅顽抗,最后等蒙古大军进城,屠杀百姓,顺便剁了文璧。
其实,不管文璧做哪种选择,蒙古人入城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在权衡之下,为了保住城中百姓,更为了保住家人,文璧竖起了白旗,打开城门,向元朝纳降。
就这样,文天祥的弟弟,投敌叛国,成了所谓的“汉奸”。
投降后,文璧没有接受朝廷的征召,他不愿再入“朝”为官,文璧带着母亲和弟弟,隐居起来。但事情没有怎么简单,忽必烈多次下令,让文璧来大都觐见,蒙古人太强硬,文璧不敢违抗,于是他收拾行囊,把家人托付给三弟,然后独自北上大都。
第二年五月,文璧来到大都,被元朝任命为临江路总管。而此时,他的兄长文天祥,尚在元朝大狱之中。
文天祥得知弟弟来到元朝做官,心情十分复杂,他写下了《闻季万至》一诗,其中颔联和颈联是这么写的: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在文天祥的诗句中,他感慨和弟弟所选择的道路不同,但奇怪的是,文天祥的态度很暧昧,似乎没有明显的责怪之意。
文璧到大都一年多的时间,以他的身份,其实完全有可能入狱去探望文天祥,可能觉得自己大节有愧,文璧始终没有去看望过文天祥。而在史书记载中,忽必烈曾让文天祥的多位昔日同僚、包括投降的宋恭帝赵显去劝文天祥投降,却没有让文璧去劝自己的兄长。这里面,或许有更心酸的故事。
文天祥临死前,留给自己三弟一封信,信中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
在文天祥的眼中,作为长子,他是尽忠而死;作为二弟的文璧,选择入仕元朝 ,原因却是“孝”;而三弟选择了“隐”。
这句话或许难以理解,但文天祥给侄子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却可以解释文天祥的意思。这封《批付男升子》信中写道:
“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文天祥的意思是,自己作为南宋宰相,深受国恩,以身殉国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弟弟身为家中的顶梁柱,他虽然也是宋朝的官吏,但地位和影响力不高,在宋朝已经灭亡的前提下,文璧能保全全族人的命,祭祀文氏先人,这是一种“孝”。兄弟二人“惟忠惟孝,各行其志”。
很明显,文天祥对弟弟的选择,表示理解,甚至,有赞赏之意。
四、兄难,弟亦难
文天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经过明、清两代的宣扬,文天祥的道德高度已经远超宋朝其他宰相。然而,文天祥被标榜得越高,他弟弟叛国的“罪行”就被衬托得越严重。
笔者曾写过很多深刻的历史人物,例如赵孟,他投降了元朝,却在艺术方面成就了自我。例如方孝孺,他宁死不屈,虽然饱受争议,但却维护了自身的“道统”。如谭嗣同,他宁愿让同伴先走,而自己以身赴死。这些饱受争议的人物背后,其实都有滴不完的辛酸泪。
我们看热血书籍的时候,总能读到这样的场景:一位猛士即将赴死,临死前嘱托同伴快走。然后说一句:“我为其易,汝为其难!”
意思是说,选择“死”虽然悲壮,但却很容易的,而留下来“生”的人,则是最难的。
对于文璧来说,当初父亲病危,他留下来照顾父亲,让兄长文天祥安心赴考。他放弃了什么,又选择了什么?
对于文璧来说,当国家危难,他回家为祖母办理丧事,让兄长文天祥去勤王救驾。他放弃了什么,又选择了什么?
对于文璧来说,当朝廷灭亡,他保全族人和百姓,开门纳降,他放弃了什么,又选择了什么?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就是这样,有些人负责死,有些人负责生,但是,生比死难。
文璧或许可以选择像哥哥一样以身许国,但望着身后全族人的命,他是否考虑过,他要把文家的血脉留下,一直传承下去?
文天祥死后,文璧先后在元朝担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等职位,为了救助南宋遗民,恢复经济,文璧尽心尽力,多次游走于难民之中,他忍受众人的辱骂,却从来没有放弃为百姓做事。对于天下百姓,他有愧吗?
文璧想办法买回祖宅,建立家庙,祭祀祖先,他为兄长文天祥立祠堂,整理出版文天祥的作品,让其流传于后世。文璧想尽一切办法找回文天祥发配为奴的女儿,并庇护她一世。文璧孝敬母亲,待母亲去世后,他将母亲安葬于家乡。他又将无家可归的二妹文淑孙接到自己家中,派人将大妹文懿孙一家四口从草原上接回老家。对于文氏一族,文璧有愧吗?
他或许没有兄长伟大,但他也不是小人。
外人看来,文璧在大节上有愧,但在他的内心,或许做到了问心无愧吧。死为易,生为难,后人在文璧的脸上,看到了他投敌叛国,却很少有人在他的后背上,看到了他背负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平公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帝王家的公主,皇帝视为掌上明珠,是皇帝的心肝儿,万千宠爱都集于公主一人,使得公主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我们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
2021-02-26古代很多皇帝,都有杀戮功臣的恶习。功臣们往往都是能征善战、手握兵权的大将,或者是为国家立过大功的英才贤士。他们地位尊崇,威望极高,且在朝中或者军中有着广泛人脉,容易被皇帝视为危及皇权的威胁,从而遭到清除。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2021-02-26很多三国迷对于军师这个职务非常迷恋,古代打仗如果没有计谋很难取胜,因为双方基本不会采取硬碰硬的打法,而军师又是智慧的代表,所以非常受到追捧。三国里被公认的五大军师,吴国和蜀国都占了两个,魏国只有一个,但是最后的胜者却是魏国。由此可见军师也不是万能的,军师再厉害也需要多方面来进行配合。
2021-02-26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述楚庄王的故事。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人变坏容易,坏人变好却很难,皇帝和君王也一样,从明君到昏君不难可以说是一步之遥,不过从昏君到明君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堪称是难上加难,当
2021-02-26说到三国时期最能打的人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清楚的,排第一的就是吕布,这个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很多人都在说排第二的人物,大部分都觉得赵云应该排第二的,但是小编思来想去的啊发现了,其实在坊间有这样的一个传闻,那就是“一部三国前吕布,后表马超,”这个时候有很多的网友要问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下面
2021-02-26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