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空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和吕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在陈登父子的帮助下,曹操几乎完全占据了徐州,他很高兴,因为当时徐州是个大城,人口、军士、粮食都很多,总体实力强大。不过,下邳城还没攻破,吕布还在死守在那里。
后来,吕布因为戒酒问题打了侯成一顿,侯成心里有气。魏续和宋宪来探望侯成,三人商量后,决定投降曹操。当天夜里,侯成就盗了赤兔马,献给曹操,并告知曹操,明日插白旗为号,开门献出城池。
不久,曹操再次攻打吕布,吕布打了半天的仗,累得在白门楼上睡着了。趁此机会,魏续、宋宪捆住了吕布,并把吕布的方天戟丢下城去,打开城门,让曹操军队进城了。
猛将吕布万万没想到,自己就这样被部下给活捉了。
白门楼上,吕布让刘备帮忙说几句好话,向曹操求情,刘备没说话。吕布又跟曹操说,自己可以做一员大将,为曹操效力。曹操问刘备怎么样,刘备只是缓缓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曹操明白了,他让人把吕布带下楼去,直接缢杀了吕布。一代猛将吕布,就这样被勒死了。
曹操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刘备的话提醒了他。那么,为什么刘备要提醒曹操,除掉吕布呢?
我个人以为,有三点原因。其一,吕布为人,众所周知
刘备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句话里,涉及两个人物,有两段故事。
丁建阳,就是丁原,他是吕布的第一任义父。当时丁原反对董卓废帝,甚至大骂董卓是“篡逆”。董卓大怒,当场就要拔剑杀了丁原。
但是,董卓麾下李儒,看到丁原背后有一人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不好惹,就劝住了董卓。
后来,李儒就带着赤兔马以及金银财宝,贿赂吕布,表示董太师器重他,跟着太师干有肉吃。吕布表示接受,他为了表忠心,直接杀了丁原,并拜董卓为义父。
跟着董卓之后,吕布为虎作伥,帮董卓干了不少坏事。王允利用貂蝉,设下连环计,破坏了这对父子的关系,最终吕布又杀了董卓,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杀义父了。
从此,吕布娶了貂蝉,但是他也因此成了“反复无常”的小人,这在讲究“忠臣不事二主”的时代,实在是让人瞧不起。
正因为如此,所以张飞痛骂吕布是“三姓家奴”。
可以说,吕布的为人,天下人都了解了,这样的人靠谱吗?显然不靠谱。
所以当吕布说要做曹操的大将时,刘备赶紧用丁原和董卓的事,来提醒曹操。刘备这话的意思,就是在告诉曹操,不可以用吕布,否则哪天说不定就被吕布出卖了,死无葬身之地。
其二,刘备仁义,不肯隐瞒
在演义中,刘备一向都是很仁义的,罗贯中对他的定位,就是仁主、仁君。当然,刘备也确实如此。
刘备的仁义,很多方面都能看出来。
比如许田围猎时,曹操用汉献帝的金批箭射中猎物,又走在汉献帝之前,接受军士的欢呼,僭越之心,昭然若揭。当时关羽就要砍了曹操,刘备却劝住了。
刘备之所以阻止关羽,主要是投鼠忌器,怕连累到汉献帝,这也是他仁义的表现。否则,直接让关羽砍了曹操,汉献帝恐怕也难保小命,毕竟周围都是曹操的人。
最能体现刘备仁心的事,是携民渡江。
曹操军队南下,刘备败逃之际,十余万百姓要跟着他逃跑。这种情况下,刘备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放弃百姓,自己跑路最安全。
但是,刘备不忍心这么做,他让部队帮扶着百姓,以至于严重拖累行军速度,每天只能走十余里,最终还是被曹军赶上,连儿子、夫人都失陷了。
刘备这种做法,别说在当时,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找不到几个。
白门楼上,刘备提醒曹操,小心吕布,也是出于仁义之心。
刘备不喜欢曹操,但他绝对重视这个对手,他也从没搞过暗杀、刺杀之类的行动。他提醒曹操,也是怕曹操真的会接纳吕布,害了自己。
其三,曹操明白,以此试探
其实我们可以想想,刘备了解吕布杀死义父丁原和董卓之事,曹操难道就不了解吗?曹操不傻,也经历过,他当然了解。就算曹操不了解,他部下那些谋士也了解。
既然曹操也了解吕布的为人,为什么他还问刘备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试探刘备。
试想一下,明明了解一个人留在身边很危险,他却还问,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在试探,看你是否诚实。如果你回答错了,会不被信任,甚至有命危险。
曹操对刘备的态度,就是这样。因为刘备和曹操也是对手,当时刘备是不得已投奔曹操,曹操还提防着他。
如果刘备建议曹操留下吕布,那么于曹操而言,刘备就太危险了;如果刘备建议曹操杀了吕布,那么曹操还可以暂时信任刘备。
从后来的故事看,曹操确实信任了刘备。
比如衣带诏事件,刘备也参与了,但是曹操没有怀疑他。后来,曹操还跟刘备一起喝酒,来个“青梅煮酒论英雄”。郭嘉、程昱等某氏建议曹操杀了刘备,曹操也没有同意。
甚至,曹操甚至放心让刘备督军,带兵征讨袁术。虽然刘备确实趁机逃脱,还赚了徐州城,但是可以据此看出来,曹操当时信任刘备。
这些,都是因为当初刘备建议他杀吕布,给曹操留下的印象。
曹操在试探刘备,刘备自然也了解,寄人篱下,安全第一,所以刘备选择坦诚相告,提醒曹操,这样可以表现自己胸无城府,还能给曹操留下个好印象。
总之,在白门楼上,刘备提醒曹操杀掉吕布,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不是作者随手而写。这样的写作,适合人物格和定位,也为后面的剧情,做了一定铺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平公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帝王家的公主,皇帝视为掌上明珠,是皇帝的心肝儿,万千宠爱都集于公主一人,使得公主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我们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
2021-07-31古代很多皇帝,都有杀戮功臣的恶习。功臣们往往都是能征善战、手握兵权的大将,或者是为国家立过大功的英才贤士。他们地位尊崇,威望极高,且在朝中或者军中有着广泛人脉,容易被皇帝视为危及皇权的威胁,从而遭到清除。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2021-07-31很多三国迷对于军师这个职务非常迷恋,古代打仗如果没有计谋很难取胜,因为双方基本不会采取硬碰硬的打法,而军师又是智慧的代表,所以非常受到追捧。三国里被公认的五大军师,吴国和蜀国都占了两个,魏国只有一个,但是最后的胜者却是魏国。由此可见军师也不是万能的,军师再厉害也需要多方面来进行配合。
2021-07-31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述楚庄王的故事。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人变坏容易,坏人变好却很难,皇帝和君王也一样,从明君到昏君不难可以说是一步之遥,不过从昏君到明君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堪称是难上加难,当
2021-07-31说到三国时期最能打的人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清楚的,排第一的就是吕布,这个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很多人都在说排第二的人物,大部分都觉得赵云应该排第二的,但是小编思来想去的啊发现了,其实在坊间有这样的一个传闻,那就是“一部三国前吕布,后表马超,”这个时候有很多的网友要问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下面
2021-07-31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