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下面星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江左纵奇才,三次辞元廷
根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后人常称之为刘伯温,本文笔者仍称其名刘基。
刘基的曾祖父名叫刘濠,曾担任南宋时期的翰林掌书一职。刘基的祖父、父亲都曾在元朝为官,也就是说,刘基其实是古代士大夫家族出身。
众所周知,朱元璋麾下众多将领大多是出身草莽,刘基和他们是不同的。不同的出身,也就意味着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对刘基的影响颇大,下面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基从小就聪明绝顶,天文、地理、兵法、文学无所不通,毫无疑问是个天才。
当然,像刘基这样的天才,年轻时也证明过自己。公元1333年(元惠宗元统元年),刘基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元朝对汉人的进士录取率很低,刘基考中进士时才23岁,足见其有“大才”。但很不幸,刘基在元朝的仕途生涯非常坎坷,因为他曾三度辞官。
刘基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高安县丞,他在高安县丞任上还算清廉,不过,因为对上司不满,不久便辞职了。后来他又被重新推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为弹劾一位御史,遭到报复,他索再度辞官。
如果说,刘基的前两次辞官,都是格原因的话,那么第三次,这有些“避世”的味道。
元朝末年,韩山童、张士诚、徐寿辉等人纷纷起义,但第一个扯反旗对抗元朝的人,其实是浙东的方国珍。而在方国珍起义的时候,刘伯温其实是站在元朝这边的。《明史·刘基传》记载: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基遂弃官还青田。
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意思是说,方国珍起义的时候,刘基迅速被元朝起复,担任元帅府都事。当时,元朝有意招降方国珍,刘基认为方国珍是乱臣贼子,应当剿灭。不过后来上司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坚决实行招安,刘基一气之下,第三次辞官归乡,从此再不问世事。
这是刘基在元朝最后一次辞官。通过刘基的三次辞官,能看出三点:
第一,刘基格耿直,嫉恶如仇。
第二,刘基先后三次为元朝效力,可见有传统士大夫的“入仕”心态,他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但社会太黑暗,容不下棱角分明的刘基。
第三,刘基讨厌方国珍这样的反元义士,可见,他受儒学影响极深,骨子里并不赞成乱臣贼子的造反。
正是因为刘基骨子里不认可反贼,这也是下文,他为何不愿接受朱元璋招揽的原因。
二、太祖下金华,刘基始得出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于是,有些民间文学便借诸葛亮的例子,说朱元璋去请刘基出山的时候,也曾“三顾茅庐”。其实,刘基并没有享受过诸葛亮的待遇,因为朱元璋和刘备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君主。不过,朱元璋请刘基来南京,的确也费了不少周折,第一个向朱元璋推荐刘伯温的人,是胡大海。
元末的浙东,有“浙东四先生”之称,分别是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人,《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十二月,遣使征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之。
注意,朱元璋请“浙东四先生”,并没有亲自去请,而是“遣使以书币征之”,即:派使者带着书信和金银去请这四个人,结果,四人来了三个。
对此,《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在《明史》中,宋濂、叶琛、章溢三人都是一次请来的,只有刘基是“基未应”,可见,刘基的“架子”很大。不过,当时朱元璋求贤若渴,一次请不来不要紧,他可以再请一次。《明史·刘基传》云: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也就是说,朱元璋这次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带着书信再去请刘基,刘基终于出山了。
其实,这一次,也没这么容易。《明史·孙炎传》记载:
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再往,基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翻译一下:刘基不愿意往,朱元璋再次派孙炎前往,刘基闭门不见孙炎,但他也不想得罪孙炎,便命人送给孙炎一口宝剑,孙炎作了一首诗送给刘基,意思是:“宝剑应当送给天子,我作为臣子的,不敢收你的剑。”于是,孙炎把宝剑还给了刘基,并且给刘基留了一封长信,刘基看过信后,终于肯见孙炎,最终被孙炎送到南京见朱元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虽然先后两次去请刘基,但都不是亲自去的。朱元璋的使者孙炎对刘基始终以礼相待,并没有用强,刘基最终还是投奔朱元璋。至于刘基为何改变主意,或许是因为他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也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已经盯上他,他别无选择。
朱元璋没有亲自去请刘基,是不是意味着朱元璋不重视刘基呢?其实并不是,刘备当初“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还在荆州依附刘表,他几乎一无所有。而朱元璋请刘伯温的时候,已经是占领了江淮,加之当时的浙东处于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三方势力中间,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璋是不会以身涉险的。所以,朱元璋和刘备“求贤”时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接下来朱元璋的安排,也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重视刘基。
《明史·刘基传》记载: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刘基到南京后,立即给朱元璋呈上自己的见面礼,即“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新盖了一座礼贤馆来安置刘基,对他可谓“礼遇有加”。
其实,朱元璋邀请刘基加盟,是因为刘基名声在外,但他并没有想到,刘基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会起到重大作用。
三、运筹于帷幄,制胜于无形
刘基来到南京后,立即就干了一件别人想干,却不敢干的大事。《明史·刘基传》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元朝末年,朱元璋作为郭子兴的女婿,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而郭子兴作为北方红巾军的一支,隶属于北方红巾军领袖韩林儿(韩山童之子)。所以,从名义上来说,朱元璋是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子。因此朱元璋一直采用韩林儿的年号“龙凤”来纪年。
韩林儿虽然势弱,也不在朱元璋身旁,但每到年初,朱元璋都会命人为韩林儿设立御座,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礼。因刘基是年底加盟朱元璋的,因此正好赶上年初的“御座行礼”事件。于是,就发生了奇怪的一幕:众人都向龙椅行礼,只有一个人不跪,显得非常突兀,而这个人,就是刘基。刘基不仅不跪,反而讥讽道:“韩林儿这个竖子,不值得奉之为天下之主!”
刘基这么做,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不快,反而深得朱元璋之心,因为朱元璋抛开韩林儿也只是时间问题。朱元璋因此开始重视刘基,但朱元璋真正在军事上相信刘基,还是在“龙湾之战”之时。
公元1360年,陈友谅取代徐寿辉,自立为帝,他沿江而下,打算和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陈友谅势如破竹,一举攻破了南京上游的重镇太平。太平失守,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和猛将花云战死,一时间,南京城人心惶惶。《明史》云: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因为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力量悬殊太大,当时形势非常紧张,朱元璋召群臣问计,大家只给出了两种方案,第一,投降陈友谅。第二,放弃南京,逃往钟山。只有刘基一言不发。朱元璋知道刘基可能有“大招”,便召刘基入内室,刘基对朱元璋说:“那些要投降或逃跑的,都应该被处死!”朱元璋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说:“陈友谅孤军深入,我们只要利用地利优势,把他引入埋伏圈,轻易就能打败他!”
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的建议,他派陈友谅的旧友康茂才写信诈降,把陈友谅的舰队引到河道狭窄的龙湾,结果一声炮响,常遇春、冯胜等猛将一拥而上,陈友谅立即被包了饺子。陈友谅大惊失色,但河道狭窄,大船无法掉头,他只得弃大船狼狈而逃,这一仗,朱元璋大获全胜。
龙湾之战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是朱、陈两大势力对峙的转折点,从此,朱元璋有实力和陈友谅相抗,彻底在南京站稳了脚跟。
这一仗,刘基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他的运筹帷幄之功,尤为重要。可以说,若没有刘基之谋,朱元璋或许早就被陈友谅吞并了。
《三国志》中,曹操曾说过:“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当时陈友谅有鲸吞四海之志,若他身边有刘基这样的奇才,凭他的实力,早就碾压朱元璋了。自古战争,都包含人才之争。刘基归南京,是朱元璋之幸。
当然,龙湾之战只是刘基小试牛刀,接下来,刘基奇谋不断。陈友谅兵败后,朱元璋趁机收复了太平,接下来,要不要攻打安庆,朱元璋拿不定主意。安庆是陈友谅花了大力气从元朝手中抢下来的重镇,为了防备朱元璋,陈友谅在安庆屯兵近十万。刘伯温则认为,安庆必须攻打。
于是,朱元璋率兵攻打安庆,史载“自旦及暮不下”,朱元璋的大军从早到晚持续攻打,但安庆城坚池深,朱元璋愣是拿不下,这时,刘基才说出自己真正的意图,《明史·刘基传》云:
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刘基的真正意图,不只是安庆,他建议朱元璋立即绕过安庆,一路向西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九江),陈友谅没想到朱元璋会侵入其腹地,匆忙之下,只得从安庆撤军支援江州,但朱元璋动作更快,在江州之战中,陈友谅兵败,逃往武昌。这样一来,朱元璋不仅攻下了江州,回头还顺带拿下了空虚的安庆。
刘基这一招,一举拿下陈友谅两座重镇,并且将势力直插到江西,仿佛在陈友谅的地盘上钉了一根楔子,让陈友谅如鲠在喉。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这句话本是司马迁评价“谋圣”张良的,其实,拿它来评价刘基,也未尝不可。
四、驰骋乎千古,控御乎一方
刘基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还有极其敏锐的政治眼光。
例如,朱元璋攻打龙兴(南昌)时,龙兴守将胡美有意投降朱元璋,他派儿子来给朱元璋送信,提了一个条件,就是“勿散其部曲”,意思是不能遣散自己的旧部。《明史》云:
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朱元璋当时非常犹豫,因为他担心胡美不是真投降,若保留胡美的旧部,胡美突然在背后起事,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刘基正在朱元璋的胡床边,他用脚踢了胡床一下,朱元璋立即顿悟,同意胡美的条件,胡美果然率军来投降,朱元璋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龙兴。后来,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旧称。
洪都被朱元璋占领之后,陈友谅在江西的部将信心大挫,纷纷投降,朱元璋一下拿下半个江西。
其实,胡美到底是不是诈降,朱元璋不清楚,刘基也不清楚。但刘基知道的是,若胡美投降,必然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当务之急是先答应胡美,等拿下江西之后,再仔细甄别。朱元璋当局者迷,经刘基提醒,豁然开朗。刘基的一“踢”,踢出半个江西啊。
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最巅峰的对决当数鄱阳湖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刘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鄱阳湖之战意义重大,但它的爆发,其实是非常仓促的。最初,张士诚先出兵攻打安丰,意图掳走小明王韩林儿,韩林儿派人向朱元璋求救。
刘基本就不看好韩林儿,他劝朱元璋不可救援,刘基说:“汉、吴伺隙,未可动也。”意思是,我们一旦和张士诚打起来,陈友谅必定再出大军夹击我们。
然而,小明王当时是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朱元璋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救。果然,朱元璋刚出征,陈友谅便带领60万大军攻打洪都,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大将邓愈,二人兵少将寡,赶紧派人向朱元璋求援。《明史·刘基传》云:
友谅闻之,乘间围洪都。太祖曰:“不听君言,几失计。”遂自将救洪都,与友谅大战鄱阳湖。
得知陈友谅攻打洪都,朱元璋大惊失色,他对刘基说:“我没听你的建议,坚持救援安丰,差点误了大事。”朱元璋救下韩林儿后,立即带兵20万西进,全力阻击陈友谅。
等朱元璋率领大军赶到洪都,洪都之战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好在朱文正和邓愈也是铁血男儿,愣是创造了奇迹,挡住了陈友谅。陈友谅见朱元璋的援军赶到,于是移兵鄱阳湖,双方展开决战。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双方共投入兵力超过80万,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康郎山,陈友谅舰船高大,占尽优势,朱元璋连续兵败,损失20多名将领,形势非常危急。
朱元璋大急,向刘基问计,刘基分析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最终向朱元璋提出一个方略,刘基的方略比较长,大致意思是:把大军驻扎在湖口,然后出兵把鄱阳湖周边五个县城的粮食全部抢光。因为陈友谅的兵马是朱元璋的三倍之多,他的粮食最先消耗完,待陈友谅粮草紧张之时,他必然急于求战,到时候朱元璋只要拖个十天八天,陈友谅必定军心大乱。
朱元璋认为此计甚妙,于是按照刘基提出的方略执行,果然一切如刘基所料,陈友谅粮食不多,带兵到南昌抢粮,不料朱元璋早就让侄子朱文正在那里伏击,《明史纪事本末》云:
友谅食尽,掠粮于南昌,朱文正遣人燔其舟,势益困。
陈友谅断粮,力求速战速决,朱元璋却严守湖口,最终陈友谅军心溃散,陈友谅在兵败后出逃,被流矢射中头颅,死在了湖面上。
鄱阳湖之战的胜败因素很多,例如陈友谅骄傲自大、朱元璋妙用火攻等,但归根结底,刘基的谋略还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鄱阳湖之战是元末的转折点,其意义不亚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从此之后,江南诸雄再无力和朱元璋抗衡,朱元璋统一江南,只是时间问题了。因刘基在这场打仗中奇谋百出,因此朱元璋评价刘基:
“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其实,刘基不仅在战略上帮助了朱元璋,在细节上,还救了朱元璋一命,根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
意思是,朱元璋正在船上督战,刘基在身后大叫不好,连忙催朱元璋换船,朱元璋刚换到另一艘船上,之前的船就被陈友谅击沉了。
古人云:功高不过救主,计绝莫若断粮。鄱阳湖之战,刘基把这两样都做了。
五、有张良之才,存魏征之心
《明史》云:
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开始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在这一过程中,刘基也发挥了作用。
公元1367年,朱元璋开始为登基做准备,这时,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左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
打天下时,刘基是张良,治天下时,刘基摇身一变,变成了魏征。
这一年,朱元璋命刘基制定法度,刘基给朱元璋上奏,劝朱元璋不要滥杀,为此,朱元璋赦免了好几次囚犯。《明史》云: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意思是,朱元璋做梦,想要杀掉一批囚犯,醒来后,刘基告诉他,千万不能杀,这个梦是获得土地和百姓的征兆。三天后,汤和的大军收复海宁,朱元璋大喜,立即将囚犯交给刘基,让刘基将他们全部释放,并且拜刘基为御史中丞。
《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刘基对百姓以“仁”,对官员则恰恰相反,他要求官员严以律己。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登基,任命刘基为御史中丞。刘基格耿直,嫉恶如仇,不管是王公勋贵,还是底层小吏,刘基都刚正不阿,察之细微。《明史》曰:
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置之法,人惮其严。
可见,大家对刘基都十分忌惮。当时,有一个叫李彬的人,此人是宰相李善长的亲信,担任中书省都事,此人贪污受贿,李善长多次为李彬说情,希望刘基放过此人,刘基不听,坚持将李彬下狱问罪,并且在祭坛下公开杀掉李彬。这件事,虽然体现出了刘基的刚直,但他“由是与善长忤”,从此得罪了李善长。
不久后,刘基便迎来厄运,李善长为了报复刘基,迅速组织党羽弹劾刘基,说刘基在祭坛下杀人,是对天地大不敬。《明史·刘基传》云:
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会以旱求言,……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因为刘基得罪的人太多,群臣群起而攻之,一时间,刘基成了众矢之的。不巧的是,当时天下大旱,朱元璋命刘基求雨,结果没有成功,朱元璋大怒不已。刘基为了避风头,借着妻子去世,告老还乡了。
刘基虽然高老,但他仍兼济天下,临行前,他劝朱元璋不要在凤阳修建中都,说那里不适合建都,朱元璋因此非常不快。
都说刘基有张良之才,若他能像张良一样,从此隐退江湖,或许结局完全不同。但刘基并不想过早地结束自己的仕途生涯,当年底,朱元璋念及刘基之功,重新召刘基赴京。刘基没有推辞,果断来到南京。刘基到南京后,他和朝中官员的关系,始终未能和解。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刘基担任御史中丞,作为言官,本就是得罪人的差事,再加上刘基格刚直,嫉恶如仇,因此得罪不少人。尤其是胡惟庸当权之后,因他麾下宵小众多,胡惟庸很快和刘基结下了梁子。
第二,刘基本就是元朝旧臣,明朝初年,文臣武将对元朝旧臣都有打压之意。
第三,上文也说过,刘基的骨子里有士大夫的思维,他和朱元璋麾下的淮西旧将思维本就不同,所以他始终无法融入“集体”,因此刘基成了孤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等6人被封为公爵,汤和等28人被封为侯爵。而刘基却仅仅被封为“诚意伯”。
众人常把刘基、李善长、徐达比作“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和韩信,如今,李善长和徐达都位列公爵,刘基却没能封公,他不仅和公爵无缘,甚至都未被封侯。
关于刘基被封为伯爵的疑团,很多人都分析过,笔者有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朱元璋封爵,其实不仅仅是从功劳的维度,还有其他考量。
第一,朱元璋要看“从龙时间”,也就是说看“资历”。纵观六位公爵,不仅都立下大功,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时间都很早,而刘基是在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才来的。这就好比建国初年,那些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军拥有更高资历一样。
第二,六位公爵,都是主动跟随朱元璋的,刘基却是先后两次才请来的。在封刘基的诏书,即《封刘基诚意伯诰》中,朱元璋写道:
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
注意,朱元璋说刘伯温是“挺身来谒,于金陵归”,意思是,刘基是主动来投奔他的。上文已经分析过,刘基其实是被朱元璋请了两次才来的。朱元璋为何把刘基的“被动”改成“主动”呢?这是因为朱元璋自负,他本质上对刘基当年“端架子”的行为十分不满。同时,朱元璋变“被动”为“主动”,也显得自己有面子。
第三,朱元璋还要看功臣们的政治倾向,徐达、李善长、冯胜等人首先都是实打实的大功臣,其次,他们都是反元义士。而刘基不仅仅是在元朝三次为官,还曾帮元朝镇压方国珍的叛军,从这一点说,刘基仍然不能享受较高的爵位。
所以说,尽管刘基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但从资历、是否主动加盟、政治倾向三方面来看,刘基在洪武大帝心目中,显得太不完美。遇上吹毛求疵的朱元璋,是刘基的一大悲剧。
倘若刘基能像张良一样看透仕途,退隐山林,他定当成为佳话,但是,在刘基心目中,他仍然有对仕途的留恋,这是刘基的第二大悲剧。
笔者没有贬低刘基的意思,刘基留恋仕途,这本是士大夫的追求,不可厚非。
如果说,前两大悲剧尚且能保全刘基的话,那么,刘基面临的第三大悲剧,则彻底将他打入鬼门关。
《明史·刘基传》记载: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
洪武八年,刘基打算告老还乡,此前,刘基曾对朱元璋说,瓯越之间有一块空地叫谈洋。这件事被刘基的死敌胡惟庸知道后,胡惟庸便对朱元璋进谗,说谈洋之地有王气,而刘基打算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墓地。朱元璋听完后,表面上不为所动,但内心却开始猜忌刘基,随后他褫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害怕,待在京城,不敢脱离朱元璋的视线。
不久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基看病开药,刘基吃完太医的药后,顿时觉得腹中不适,痛苦不已,不久后便去世了。
这件事不简单,首先,朱元璋早知胡惟庸和刘基有隙,为何还故意派胡惟庸上门看望?
其次,胡惟庸不仅上门看望,还故意还带着太医开了药给刘基,他难道不知道避嫌?
最后,刘基吃完太医的药后,病情随即加重,十分痛苦。
一连串的逻辑,能看出刘基之死有蹊跷。太医、胡惟庸疑惑是朱元璋,都钱丽娜其中,未尽之言,细思极恐。
对于刘基,笔者是推崇和惋惜的,首先,刘基是一位功臣,他为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其次,刘基是一位儒生,他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骨子里还是忠义仁善的。最后,刘基是一个悲剧,他的悲剧,有三个方面:
刘基的第一大悲剧是他遇到了一个吹毛求疵的朱元璋。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宽仁的帝王,或许结局不同。
刘基第二大悲剧是他深受儒学影响,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如果他能像张良一样信仰黄老之说,他的结局或许不同。
刘基的第三大悲剧是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恰巧命中了朱元璋的猜忌之心。
刘基的人生璀璨过,也凄凉过。他有大才,但最终没有张良、孔明的结局。
人心即历史,历史即人心,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望,方能看出真正的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平公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帝王家的公主,皇帝视为掌上明珠,是皇帝的心肝儿,万千宠爱都集于公主一人,使得公主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我们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
2021-08-01古代很多皇帝,都有杀戮功臣的恶习。功臣们往往都是能征善战、手握兵权的大将,或者是为国家立过大功的英才贤士。他们地位尊崇,威望极高,且在朝中或者军中有着广泛人脉,容易被皇帝视为危及皇权的威胁,从而遭到清除。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2021-08-01很多三国迷对于军师这个职务非常迷恋,古代打仗如果没有计谋很难取胜,因为双方基本不会采取硬碰硬的打法,而军师又是智慧的代表,所以非常受到追捧。三国里被公认的五大军师,吴国和蜀国都占了两个,魏国只有一个,但是最后的胜者却是魏国。由此可见军师也不是万能的,军师再厉害也需要多方面来进行配合。
2021-08-01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述楚庄王的故事。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人变坏容易,坏人变好却很难,皇帝和君王也一样,从明君到昏君不难可以说是一步之遥,不过从昏君到明君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堪称是难上加难,当
2021-08-01说到三国时期最能打的人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清楚的,排第一的就是吕布,这个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很多人都在说排第二的人物,大部分都觉得赵云应该排第二的,但是小编思来想去的啊发现了,其实在坊间有这样的一个传闻,那就是“一部三国前吕布,后表马超,”这个时候有很多的网友要问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下面
2021-08-01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