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亡。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星空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前472年,勾践灭吴之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转头就开始清理功臣,逼跑范蠡逼死文种,于是一个薄情寡义、忘恩负义、阴险毒辣的形象跃然纸上。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因为古人写的史书就觉得一定可信,《史记》里的勾践、文种、范蠡三人言行就疑点重重,其言行既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不符合人物逻辑,让人很难相信。果然,出土的战国竹简推翻了不少《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
2017年,清华简团队发布了一部分整理报告,其中最为重磅的是《越公其事》,全篇共75支竹简,共三千余字,堪称目前最完整的勾践灭吴故事的出土文献,详细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后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重新崛起、灭掉吴国的经历,对研究春秋吴越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颠覆认知的是,《越公其事》揭开了勾践的真面目,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勾践为何要杀范蠡与文种。
01
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准备报阖闾之仇,勾践听说之后,就准备先下手为强。这时,来到越国二十余年的范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认为不能打,理由是“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勾践一意孤行,与夫差爆发夫椒之战,最终差一点国灭身死。
春秋晚期,列国征战不断,而且吴越世仇,两国更是战争不断,因此范蠡不可战的理由真有些荒唐,不像一国大臣所说,反而更像反战学者之言。
夫椒之战惨败之后,勾践迎来人生低谷,其言行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对于范蠡、文种的谏言统统采纳。根据《史记》记载,除了卧薪尝胆不忘国耻,与“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一句话之外,勾践之所以能够再回越国,越国之所以能够重新崛起,可以完全归功于范蠡与文种,勾践几乎不是说“诺”就是说“善”。
夫差北上争霸之后,勾践三次询问范蠡是否可以攻吴,范蠡前两次都说不可,等到第三次夫差率军精兵北上争霸,国内只留老弱病残时,范蠡才说可以。果然,越军大破吴军,三年之后吴国灭亡。
吴国灭亡之后,范蠡决定辞官归隐,勾践却说“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于是,范蠡立即带上轻宝珠玉,与私属一起乘舟浮海而去。临行之前,范蠡手书一封给文种,劝他说勾践为人不能共富贵,只能共患难,所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还是赶快走吧。文种将信将疑,但还是称病不朝,有人说文种要谋反,勾践就赐给文种一支宝剑,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于是文种见剑知意而自杀。
总而言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勾践、范蠡、文种记载,主要侧重于描述范蠡与文种,占了超过一半的篇幅,且勾践每一个正确决策必定出于范蠡或文种之口,经过范蠡文种的帮助与调教,忍辱负重的勾践最终成功灭吴。至于勾践,几乎无所作为,决策几乎都是错误,若非听得进范蠡与文种的正确谏言,越国恐怕都要灭亡了。更重要的是,在灭吴之后勾践针对范蠡与文种的言行中,让人见识了卑鄙与无耻的境界。
02
然而,清华简《越公其事》却表现出勾践不卑不亢的气节,以及“十年教训十年生聚”的励精图治,一个大国之君形象跃然纸上。
为了求和,《史记》记载勾践告诉文种说“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以向吴王夫差表示忠心,但在《越公其事》中,不仅没有说携妻入吴侍奉吴王,而且整个过程不卑不亢。文种出使吴国之前,勾践告诫文种:
越公其事:“君如为惠,徼天地之福,毋绝越邦之命于天下,亦兹句践继簝于越邦,孤其率越庶姓,齐厀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四方诸侯其有敢不宾于吴邦?君如曰:'余其必灭绝越邦之命于天下,勿兹句践继簝于越邦矣。’君乃陈吴甲,〖备钟鼓,建〗旆旌,王亲鼓之,以观句践之以此八千人者死也。”
可见,勾践并未低三下四,而是不卑不亢,准备一旦求和不成,就与吴国一决雌雄。《越公其事》中也记载,吴王夫差之所以没有继续打下去,既有自身损失过半,又山高路远,且勾践还有8000兵马,所以知难而退,夫差对伍子胥说了这些理由,伍子胥无言以对,君臣关系并未闹僵。从逻辑上说,作为一个有为之君,勾践不会分析不出彼此面临的难题。因此,既然越国并非没有希望,为何还要“勾践请为臣,妻为妾”,而不是不卑不亢地面对吴国?
吴越结盟之后,越国开始“十年教训,十年生聚”,但古史中只说勾践知人善用,以及范蠡文种的足智多谋,基本没有勾践如果励精图治。但《越公其事》详细记载了勾践励精图治的全部过程:首先是无为而治,让越国休养生息,以此“安民”;其次是推行“五政”,以此“用民”,五政即为“好农”、“好信”(文化育人)、“征人”、“好兵”、“饬(chì)民”,最终将民众调教成可供驱使的战争工具,成为越国取胜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勾践推行“五政”时是亲自动手,比如亲自农耕,亲自专研兵器,严以律己等,可以说勾践是实干兴国。
勾践败吴之后,《史记》记载吴国公孙雄肉袒膝行求和,勾践本准备答应,但范蠡劝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于是勾践攻入吴国,让吴王夫差找个地方颐养天年,最终夫差不愿受辱而自杀。比《史记》更劲爆的是,《吴越春秋》中描述的是,勾践迫不及待地想要处死夫差,但夫差不愿自杀,于是勾践怒斥夫差“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羞愧而欲求生,岂不鄙者?”但《越公其事》中却颠覆了古史描述的勾践形象,不仅没有盛气凌人,反而更显谦卑恭敬。
乃使人告于吴王曰:“天以吴土赐越,句践不敢弗受。殹民生不仍,王其毋死。民生地上,寓也,其与几何?不榖其将王于甬句东,夫妇三百,唯王所安,以屈尽王年。”
《越公其事》中不仅没有记载范蠡与文种的结局,反而关于这两人的记载都非常稀少,范蠡只出场了2次,文种只出场了3次。范蠡第一次出场是为勾践区分、惩罚不恭敬的百姓,第二次是与太甬一起统计越国人口,都不是什么至关重要的事情。文种第一次出场是出使吴国,第二次是区分恭敬之人,第三次是勾践伐吴之后坐镇国内。
透过越公其事可知,勾践是一个不卑不亢、谦虚恭敬、充满实干精神的大国之君,而非古史记载的那样阴险毒辣、背信弃义,至于范蠡、文种也没有古史记载的那样神奇。显然,越公其事是一本颠覆的史书。
至于范蠡评价勾践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之类,估计十有八九是后人胡扯。
03
问题在于:《越公其事》是不是可信?
古史突出范蠡文种,弱化勾践,越公其事突出勾践,弱化范蠡文种,两者都有不可信之处,但相比之下,《越公其事》应该更可靠一些,原因有二。
其一,勾践作为大国之君,春秋五霸之一,自身能力必然很强,但在古史中勾践每一个正确决策都来自范蠡或文种,显然不符合基本逻辑。
其二,中国注重记载历史,君王不会随便乱说话,否则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古史中勾践所说的话,比如对范蠡说“不然,将加诛于子”,对文种说“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等,非常直白的杀功臣,既不符合春秋君王谦虚恭敬的基本礼仪要求,也不符合古史中勾践阴险的格,想要杀臣子有必要这么直白浅显的说出来吗?
与之相反的是,《越公其事》中勾践言行恭敬谦卑,虽然无法证明这是不是真相,但看起来至少更符合春秋风格。
总的来说,《史记》《吴越春秋》等记载的勾践、范蠡、文种三人,更像一部历史同人小说,而《越公其事》虽然也具有一定文学,但明显更为可信。更为重要的是,传世文本与考古文本对勾践形象截然不同的描述,无疑说明勾践形象曾遭到大规模篡改。
04
通过上文可知,古史严重扭曲了勾践的形象,《越公其事》中的勾践形象可能更为真实一些。那么,这里带来一个问题:灭吴之后,一个雄心勃勃、志在称霸、言辞谦恭的君主,为何自毁长城的逼走范蠡逼死文种?笔者猜测认为,可能与范蠡文种身份、以及大国纷争有关。
公元前511年,楚国人范蠡邀请文种来到越国,传统观点将之解释为范蠡与文种不得志,而来到越国建功立业,但如果放在时代大背景之下,范蠡与文种就可能具有另一层间谍身份。
晋楚争霸晚期,随着晋国实力下降,为了维持霸主地位,晋国与吴国结盟,提升吴国战斗力,战略目的是“疲楚”,后来吴楚之战就是这一战略下的结果。而为了对抗晋国的战略,楚国拉拢越国对抗吴国,自然要想办法一定程度上提升越国战斗力,因此吴越之间又夹杂了一丝代理人战争的味道。鉴于这一背景,范蠡与文种是私人入越,还是楚国组织,答案或许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即便范蠡与勾践不是间谍,鉴于楚越关系的转变,勾践对他们也不会放心。
勾践灭吴之后,范蠡与文种两人都位高权重,掌握越国的大量机密。而这时的越国,已经能够与楚国扳手腕,不再是楚国的小弟,变成了楚越争霸。因此,当范蠡想要走、文种称病不朝时,勾践必然担心范蠡与文种会跑回故国。一旦范蠡与文种回国,对越国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相信胸怀再宽广的君王,都不敢拿军国大事开玩笑,所以只能杀了范蠡与文种。
可见,当范蠡与文种不准备为越国效力时,勾践就准备杀了范蠡与文种以绝后患,通过《越公其事》可以排除其阴险毒辣的格,即“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原因,那么真相应该就是担心范蠡与文种泄露越国机密。其实,范蠡文种的情况,别说勾践了,估计秦始皇、李世民遇到也会下狠手。
至于范蠡逃出生天,后来泛舟江湖成为陶朱公之事,十有八九还是古人胡扯,原因很简单,范蠡20余岁入越,在越国工作40余年,六十余岁离开,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怎么泛舟江湖,还怎么与西施双宿双飞?
总而言之,不能说《越公其事》一定就是真相,但至少比包括《史记》在内的传世文献更为可信。当然,司马迁之所以翻车,应该不是因为主观原因,而是左丘明的《国语》对他影响很大,而《国语》中的勾践、范蠡、夫差就已经很扭曲了。
透过勾践格在传世文本与考古文本中的截然不同的现象,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古代史家并不一定可信,甚至在篡改历史方面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胆,因此历史上的好人与坏人,不能单凭一些史书评说,而需要多本书、多角度去综合理解,否则就是偏听偏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平公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帝王家的公主,皇帝视为掌上明珠,是皇帝的心肝儿,万千宠爱都集于公主一人,使得公主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我们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
2021-08-09古代很多皇帝,都有杀戮功臣的恶习。功臣们往往都是能征善战、手握兵权的大将,或者是为国家立过大功的英才贤士。他们地位尊崇,威望极高,且在朝中或者军中有着广泛人脉,容易被皇帝视为危及皇权的威胁,从而遭到清除。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2021-08-09很多三国迷对于军师这个职务非常迷恋,古代打仗如果没有计谋很难取胜,因为双方基本不会采取硬碰硬的打法,而军师又是智慧的代表,所以非常受到追捧。三国里被公认的五大军师,吴国和蜀国都占了两个,魏国只有一个,但是最后的胜者却是魏国。由此可见军师也不是万能的,军师再厉害也需要多方面来进行配合。
2021-08-09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述楚庄王的故事。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人变坏容易,坏人变好却很难,皇帝和君王也一样,从明君到昏君不难可以说是一步之遥,不过从昏君到明君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堪称是难上加难,当
2021-08-09说到三国时期最能打的人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清楚的,排第一的就是吕布,这个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很多人都在说排第二的人物,大部分都觉得赵云应该排第二的,但是小编思来想去的啊发现了,其实在坊间有这样的一个传闻,那就是“一部三国前吕布,后表马超,”这个时候有很多的网友要问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下面
2021-08-09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