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主要法令条例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详细制定的《大明律》。今天星空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大家所不知的是,虽然《大明律》成书于明朝,但这部法典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最初负责编纂这部法典的人有三个,分别是李善长、刘基和张昶。明朝建立后,李善长位居宰相,刘基(刘伯温)位居御史中丞,这两人在明朝家喻户晓。然而,张昶这个人,似乎没怎么听说过。
其实,在元朝末年,张昶颇具大才,他担任元朝户部尚书,被朱元璋俘虏,一度被朱元璋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史载张昶“智识明敏,熟于前代典故”。也就是说,张昶学识渊博,为人聪明敏锐,尤其对前代的律法非常熟悉。不过,张昶在为朱元璋编纂法典的时候,建朱元璋议对天下人用“重刑”。
张昶为朱元璋效力6年。朱元璋在张昶临死前终于明白:原来张昶是来报复自己的。
本文,笔者来和大家解读张昶,希望通过此文,带大家了解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元末才子。
一、察罕平山东,威势慑江淮
张昶,北京宛平人,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在胡军版电视剧《朱元璋》中,曾有一位叫吕昶的官员,和张昶的部分事迹重合,应该是以张昶为原型而塑造的。不过,历史上的张昶并没有活到明朝建立的时候。
张昶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发生在元朝至正二十一年,即公元1361年。《明史·卷一百二十四》记载:
初,察罕破山东,江、淮震动。太祖遣使通好。元遣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浮海如江东,授太祖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赐以龙衣御酒。
大意是说,朱元璋派人和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他通好,察罕帖木儿派元朝户部尚书张昶等三人南下,打算接受朱元璋的投降,并且授朱元璋官职。
由于部分读者对这段历史不熟悉,笔者需要赘述一下。
元朝末年,元顺帝麾下有两员大将,一位叫察罕帖木儿,另一位叫孛罗帖木儿,这两人都勇猛无比,但相互之间勾心斗角,甚至还发生过械斗。对于察罕帖木儿,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有个义子非常出名。他的义子名叫扩廓帖木儿,汉语名字叫王保保。
1351年,韩山童发动红巾军起义,元朝迅速派兵镇压,韩山童被杀后,他的部下刘福通辅佐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继续抗元。韩林儿自称小明王,在刘福通的辅佐下,实力强劲。至正十八年(1358年),韩林儿派三路大军北伐,取得了骄人的战果。韩林儿最巅峰时期的势力范围,西至关中,东至山东。他定都汴梁(开封),几乎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
有一点不得不提,韩林儿北伐山东时,曾一度逼近大都,打得元顺帝要迁都。(笔者此前曾写过一篇关于韩林儿的长文,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但是,关键时刻,元顺帝派察罕帖木儿南下平叛,一方面是因为察罕帖木儿太过勇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林儿有自身的局限,他约束下属不力,逐渐失去了民心,因此元军取得反扑之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察罕帖木儿逐渐收复关中、山东,最后大军围困汴梁,韩林儿在断粮之后,仅仅带着100多人突围到了安丰,连后妃和玉玺都没有的带走。
也就是说,韩林儿的红巾军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在短短3年内,就被察罕帖木儿横扫。
其实,正是因为有韩林儿在北方牵制元军主力,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人才能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然而,等察罕帖木儿打败韩林儿,收复河南和山东之后,朱元璋突然紧张起来。
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采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一直在闷声发展。但如今北方没有了韩林儿这个挡箭牌,朱元璋发现自己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方国珍、北有强大的元朝,可谓强敌环伺。尤其是察罕帖木儿,他拥兵40万,对江淮大地虎视眈眈,朱元璋不想过早和他开战,便决定“投降”。当然,这只是暂时服软,并非真的改旗易帜。
因此,《明史·卷一百二十四》中才说“察罕破山东,江、淮震动。太祖遣使通好”。朱元璋派使者和察罕帖木儿“通好”,察罕帖木儿欣然应允,派张昶等三人南下,打算授予朱元璋“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职位。
这一年,张昶第一次见到朱元璋,从此,他便被朱元璋“扣”了下来,开启了长达6年的羁旅生涯。
二、天下局势易,元臣受大辱
其实,按照《国初事迹》的说法,察罕帖木儿派张昶南下,并非直接冲着朱元璋来的。《国初事迹》记载:
昶等航海至方国珍处,及一年,国珍二次差人以其事达于太祖,不答。国珍以为若不置于他处,祸将及我。遂令昶等往福建,平章燕欠不花差人往建昌,王溥平章达其情。溥忻然遣儒士饶某等到京。
原来,察罕帖木儿身在山东,而张昶是从大都(北京)直接沿海路出发的。当时,身在浙东的方国珍首鼠两端,一方面投降元朝,另一方面派人和朱元璋暗通款曲。张昶沿海路先到达浙东方国珍处,方国珍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真的投降元朝,不敢沾惹张昶,于是派人将张昶一行人送往福建。福建的官员又把张昶送到江西,等张昶从江西几经周折来到朱元璋这里的时候,时间都过去一年了。
不过,张昶虽然走了一年,这对朱元璋来说却是莫大的好消息。因为这一年来,察罕帖木儿认为朱元璋已经投降,并没有攻打朱元璋,而朱元璋没有接到元朝的授官,表面上仍宣称自己没有投降。
一年之内,天下局势已经大变。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招降了韩林儿麾下的大将田丰,不料,田丰竟是诈降,等察罕帖木儿来田丰营中视察的时候,田丰设伏将其乱刀砍死。元末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察罕帖木儿去世后,他的义子王保保继承了兵权。王保保本来也算是元朝末年的“奇男子”,遗憾的是,王保保运气非常不好,他遇到了两件尴尬的事情:
第一,察罕帖木儿麾下的另一位猛将李思齐不服王保保,最终,李思齐带走一部分兵力逃到陕西,从此自立,成为一方枭雄。
第二,察罕帖木儿的老对手孛罗帖木儿在元顺帝的支持下,要吞并王保保,王保保为了保存实力,逃到河南,不愿南下“平叛”。
也就是说,王保保在内忧外患中,选择按兵不动,这直接促成一种结果:朱元璋的危机解除了!
朱元璋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向元朝低头,那么,一年前出发前来招降自己的元朝户部尚书张昶,就完全失去了价值。
《国初事迹》记载:
昶等果至,宗启伴至衢州,械昶等到京外,裸其体入城。至,太祖赐各人衣冠。
朱元璋先派人到广信府迎接张昶等人,然后沿衢州北上,不过,到衢州的时候,张昶已经不再是元朝的使臣,而变成了囚徒。朱元璋为了侮辱元朝的官员,将张昶等三位主要官员“裸其体入城”,意思是,扒光他们的衣服让他们入城游街。到了南京后,朱元璋才赏赐他们每人衣服和帽子。
张昶是元朝的官员,在他心目中,朱元璋本就是“反贼”。另外,张昶是读书人,如今以这种方式来到南京,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因此,当张昶和朱元璋见面的时候,张昶非常不客气。
和张昶一起来的还有郎中马合谋、奏差张琏二人,这三人“入见不拜”,在言语上还对朱元璋很不恭敬,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人将三人重新绑起来,推出去杀了。《国初事迹》云:
将出杀之,昶无一言。
意思是,张昶面对朱元璋的屠刀,丝毫不畏惧,就等着自己“壮烈”。
张昶的史料虽然不多,但可通过一斑窥全豹。笔者认为:张昶是传统的读书人,他心里仍旧受封建文化中“忠君”的那一套影响。如果抛开两方阵营的因素,张昶的品格并没有太大问题。如果你说张昶迂腐,那只能说他受到了封建文化的局限,这并不是他的错。
那么,张昶这次有没有被朱元璋杀掉呢?
三、死里得偷生,太祖甚倚重
朱元璋杀掉了马合谋,也杀掉了张琏,最后却没有杀张昶。《国初事迹》记载:
太祖令壮士缚之。至暮,留昶一人,以死囚代之,与马合谋、张琏出聚宝门外诛之,以三人首发福建界首示众,监刑官韩留亦诛之。
原来,朱元璋将三人绑起来后,到了晚上,用一个死囚把张昶偷偷替换下来,就这样,张昶的“队友”们全部被杀,只有张昶一个人活了下来。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态度:他把元朝使臣全部杀了,他要抗元。
事实上,这一招果然骗过了元朝,元朝真的以为张昶死了,元顺帝不仅遥祭张昶,还重用了张昶的儿子。
朱元璋为何不杀张昶?笔者推测,应该是朱元璋从某处打听到张昶的才能,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才会用“李代桃僵”之计将张昶留下了。史载:
数曰后,太祖谓刘基、宋濂曰:“元朝送一大贤人与我,尔等可与之议论。”
张昶被留下数日后,朱元璋曾对刘伯温和宋濂说:“元朝送我一位大贤臣,你们遇事可多与他商量。”
接下来,大难不死的张昶,在朱元璋麾下突然被重用。《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乃率诸臣奉上即吴王位。建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
1363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建立自己的百官系统。李善长、徐达居左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王广洋和张昶为左右司郎中。
这里面提到的几个人,除了常遇春、俞通海去世比较早外,徐达、李善长、王广洋三人在明朝建立后,都担任过明朝的(左右)宰相。
也就是说,张昶刚来到朱元璋麾下不久,就已经进入政治中枢。
《明史》云:
张昶仕明,累官中书省参知政事,有才辨,明习故事,裁决如流,甚见信任。
意思是说,张昶在朱元璋麾下,屡受提拔,最终做到了参知政事(副宰相)的位置。他博学明辨,对前朝的制度了如指掌,遇事都能找到解决办法,朱元璋对他非常信任。
《国初事迹》也记载了张昶在朱元璋麾下的情况:
及出,乃张昶也。除行中书省都事,不久升参政。自知政,多合太祖,赏赐甚多,权豪震动。
即:张昶先被任命为中书省都事,不久被提拔为参知政事。自从他参政以来,他的建议大多符合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给了他很多赏赐,张昶在朱元璋麾下文臣中的地位,几乎达到了巅峰。
笔者认为:张昶是有治理天下之大才,凭张昶的能力,以及朱元璋对他的青睐程度,如果他能活到明朝建立之后,必然能成为宰相人选。
张昶为朱元璋做出的贡献有三点:
第一,为朱元璋建立一套的粮米、户籍制度,为朱元璋早期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第二,张昶协助朱元璋做过一些战略决策,朱元璋对他的“裁决如流”非常满意。
第三,张昶帮朱元璋编纂法典,即《大明律》的前身。朱元璋称吴王之后,整肃纪律,对于已经占领地区的官员要求甚严。这里面都少不了张昶之功。史载:
(张昶)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上失人心,阴为元计。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昶在编纂法典的时候,建议朱元璋治乱世用重典,让朱元璋多采用严酷的刑罚,用“厉民之术”。张昶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他“愤世嫉俗”,而是别有目的。
《明史·卷一百二十四》云“自以故元臣,心尝恋恋”。意思是说,张昶是被朱元璋强行扣在南京的,他是元朝的旧臣,其实内心一直想向着元朝。他劝朱元璋用“厉民之术”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朱元璋能够失去民心,最终被元朝打败。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也直接注定了张昶的结局。
四、五年苦忍耐,一朝东窗发
张昶的罪行暴露在朱元璋面前,是在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这一年,朱元璋对张士诚发起全面围剿。张士诚为了抵抗朱元璋,便和元朝合作,所以,李文忠攻克杭州之后,活捉了元朝昔日的官员长寿、丑的管,见他们押往南京,等候朱元璋处理。
朱元璋认为这些文臣不过是各为其主,不必为难他们,打算给他们一些口粮,让他们自己北归和家人团聚。
长寿、丑的管二人得到朱元璋的恩赦,感激涕零。不料,张昶这个时候却偷偷找到二人,让他们帮自己带一封信回去,并且查一查自己的儿子在大都是否还活着。《明史》云:
会太祖纵降人北还,昶附私书访其子存亡。杨宪得书稿以闻,下吏按问。昶大书牍背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太祖乃杀之。
张昶的信没有送走,就被杨宪发现端倪,朱元璋大怒,忙让冯胜和杨宪二人审问张昶。结果,张昶在审问时,终于不愿再隐忍,他当着冯胜和杨宪的面写下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字,表明自己从来没有背叛元朝。
朱元璋不能忍,便将张昶杀了。
关于张昶之死,《国初事迹》记载得更为残酷:
太祖谓丞相李善长曰:“被他侮弄我这几年,碎其骨,投于水。”
大致意思是,张昶东窗事发后,朱元璋对李善长说:我如此重用他,他却玩弄我这几年,我要将他碎尸万段,抛到河里喂鱼!
可见,朱元璋觉得张昶辜负了自己,恨极了张昶。
张昶从1362年来到南京,到1367年去世,前后辅佐了朱元璋六年,朱元璋如此厚待张昶,张昶最终为何一定要背叛朱元璋呢?
笔者认为,张昶之叛,有两点原因:
其一,当年张昶来南京,朱元璋曾让他裸衣入城,这对张昶来说,是奇耻大辱。作为一个读书人,特别是一个身负经纬之才的读书人,这种经历,是他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耻辱。因此,他对朱元璋之恨,始终都没有减弱。
其二,张昶当年以元朝使者的身份来招降朱元璋,并没有带家眷,他的妻子儿女都在北方。虽然朱元璋重用张昶,但并没有解决张昶和家人的团聚问题。因此,张昶所谓“心思塞北”,不仅仅是向往元顺帝,更有对家人的思念。
所以说,张昶虽然在朱元璋阵营中待了6年,但这6年,他其实一直在苦苦忍耐。
反过来说,张昶的悲剧,朱元璋也有责任。倘若朱元璋早点顾念到张昶作为文人的自尊心,以及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或许,张昶能彻底倒向明朝也未可知。
《汉书·董仲舒传》中认为,大臣能上能得君心,下能治黎民,便可称之为“王佐之才”。
笔者认为,张昶在掌管钱粮、律法方面有大才,并且深得朱元璋重用。若他能忠心为朱元璋效力,未必不是一位“王佐之才”。然而,朱元璋待他如国士,他却辜负了朱元璋。这是明朝的遗憾,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太平公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帝王家的公主,皇帝视为掌上明珠,是皇帝的心肝儿,万千宠爱都集于公主一人,使得公主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我们知道,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
2021-07-20古代很多皇帝,都有杀戮功臣的恶习。功臣们往往都是能征善战、手握兵权的大将,或者是为国家立过大功的英才贤士。他们地位尊崇,威望极高,且在朝中或者军中有着广泛人脉,容易被皇帝视为危及皇权的威胁,从而遭到清除。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2021-07-20很多三国迷对于军师这个职务非常迷恋,古代打仗如果没有计谋很难取胜,因为双方基本不会采取硬碰硬的打法,而军师又是智慧的代表,所以非常受到追捧。三国里被公认的五大军师,吴国和蜀国都占了两个,魏国只有一个,但是最后的胜者却是魏国。由此可见军师也不是万能的,军师再厉害也需要多方面来进行配合。
2021-07-20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述楚庄王的故事。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人变坏容易,坏人变好却很难,皇帝和君王也一样,从明君到昏君不难可以说是一步之遥,不过从昏君到明君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堪称是难上加难,当
2021-07-20说到三国时期最能打的人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清楚的,排第一的就是吕布,这个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很多人都在说排第二的人物,大部分都觉得赵云应该排第二的,但是小编思来想去的啊发现了,其实在坊间有这样的一个传闻,那就是“一部三国前吕布,后表马超,”这个时候有很多的网友要问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下面
2021-07-20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蒯通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
◆你知道三国时蜀汉大臣糜竺的妹妹的生平过得如何? ◆你知道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是个怎么样的女人? ◆你知道慈禧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为什么咸丰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 ◆你知道历史上的张飞不是莽夫,详解张飞的才华 ◆你知道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期成天沉迷于酒色 史官为什么对他的评价那么高导读: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在扫平河北后,挥师南下,攻克洛阳,直逼潼关。同时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第二天
◆你知道嫦娥玉兔桂花树故事,相关传说给大家介绍介绍 ◆你知道月球上的女尸是嫦娥吗?很显然不是了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含多个版本) ◆你知道逢蒙杀羿的故事简介 逢蒙为什么要杀死后裔 ◆你知道后羿的故事及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被封申王,谥号忠献。其子秦熺力图继承相位,为宋高宗拒绝。秦家从此失势,使长期被压抑的抗战派感到为岳飞平反昭雪有了希望,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后来宋孝宗为鼓励抗金斗志,把岳飞平反,将秦桧列为致使岳飞之死的罪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只有仁义,没有智慧吗? ◆你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那么他的皇后是谁? ◆你了解刘备借荆州的真实过程是怎么样的? ◆你了解刘备是如何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的? ◆你了解历史上袁绍为什么会愿意放刘备走?说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巨鹿之战了,巨鹿之战是当时秦国在位期间很著名的一场战争,当然了,关于巨鹿之战小编觉得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一些有关巨鹿之战相关的信息,巨鹿之战结果是怎样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怎么对决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车臣战争有多恐怖?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你知道车臣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无法类比但是可以从古代史上找到答案 ◆你知道历史上车臣活割俄罗斯士兵头是真的吗? ◆你知道二战是谁救了中国?有太多太多 ◆你知道世界十大禁用武器有哪些?一个比一个可怕过完了清明节,又迎来上巳节,而今年的上巳节显然与往年不同。在此之前,共青团中央曾经发出一篇微博,将三月三上巳节定为“中国华服日”,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隔非常近,并且都属于郊外的活动,那么这两个节日之间有没有可能相逢到同一天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表达的什么意思?附全诗翻译和典故 ◆晚夜微雨问海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晚夜微雨问海棠,暗香蚀骨话离殇全诗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穿厚就行了 ◆蒙古人西征白人妇女描写书籍